超 12 萬件文化產品 4000 多個產業項目
第二十屆文博會23日全新登場:
頭部聚集 新意滿滿
5月14日,深圳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新聞發布會。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局長曾相萊介紹了本屆展會總體安排、籌備情況、特色亮點及深圳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劉文斌,文博會組委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李強強,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有限公司總經理方石玉就文博會相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政府新聞辦主任蘇榮才主持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現場。圖片來自深圳發布微信公眾號
第二十屆文博會是創辦20周年舉辦的一屆重要展會,也是文博會邁入新發展階段、擔負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屆展會。本屆文博會將於5月23日至27日舉行,主會場設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分為8個展館,即文化產業綜合展A館、B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文旅融合·文化消費展、影視·出版·版權·遊戲電競展、非遺·老字號·工藝美術展、藝術·設計·國潮展、國際文化貿易展。全市各區共設52個分會場。雲上文博會平台將按照展館展區分類展示文化產品和項目。
往屆文博會現場圖。圖片來自深圳發布微信公眾號
展示超12萬件文化產品
曾相萊介紹,今年共有6015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線上線下參展,比上屆增加2419家。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台地區全部參展。此外,展會還吸引了來自60個國家和地區、302家海外展商線上線下參展,邀請108個國家和地區、3萬餘名海外專業觀眾線上線下參會、洽談訂貨。展會期間,超12萬件文化產品和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將現場展示、交易。
此外,本屆文博會將重點圍繞「六個聚焦」,實現「六個提升」:聚焦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提升展會品牌影響力;聚焦擴大對外文化貿易,提升展會國際化水平;聚焦文化產品與項目交易,提升展會市場化水平;聚焦優化展會綜合服務,提升展會專業化水平;聚焦實施文化數字化戰略,提升展會數字化水平;聚焦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展會的參與度和傳播力。
「新三樣」新勢力新消費集聚
李強強介紹,本屆展會中文化產業「頂流」和「新勢力」將同台競技、百花齊放。除頭部文化企業參展外,咪咕文化、京東、字節跳動等代表文化產業新質生產力的「新勢力」將齊聚展會;「首展」「首秀」「首發」大幅增加。展期將舉辦超100場創新項目及新品發布會和逾20場招商會、推介會、訂貨會等活動,中影、安東投資、詠聲動漫等將進行「首展」「首發」「首秀」;文化出海「新三樣」展現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力。雅文傳媒、楓葉互動、微游互娛等代表網文、網劇、網遊等文化出海「新軍」將雲集現場;線上線下融合引領文化消費新潮流。展會將聯合淘寶、抖音等互聯網直播帶貨達人現場帶貨,並與天貓、淘寶合作打造線上交易專區;新質生產力成為文博會新熱點。光峰科技、絲路視覺、科大訊飛等國內前沿文化科技將集中參展,華為、盤古等將攜重磅產品亮相;文博會國際「朋友圈」持續上新。今年參展的海外國家和地區達60個,預計將有國內外超9萬名觀眾現場洽談訂貨。
展出「壓箱底」寶藏讓市民有逛頭
文博會不僅讓參展商「有賺頭」,更讓市民「有看頭」「有樂頭」「有玩頭」「有吃頭」「有買頭」「有學頭」。
方石玉介紹,展會將組織海內外「壓箱底」寶藏展品、重大文化產業發展成果集中亮相。登上2024央視春晚、在海內外「叫好」又「叫座」、實現口碑票房雙豐收的深圳原創舞劇《詠春》將亮相「文創中國」展區。
除國內主題公園旅遊集團雲集外,國外文化產業「頂流」也將雲集。同時,現場還將推出高水平文藝演出。
完美世界、三七互娛、中手遊、上海米哈遊、B站等備受年輕人追捧的平台將帶來讓人慾罷不能的文化產品;系列網遊、電競賽事也將現場開賽。
本屆展會將重點打造「文博食尚 尋味中華」非遺美食展區,在逛展之餘開啟一場「味蕾狂歡」。南越王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館等博物館和設計專業展也將精彩亮相。
二十載碩果纍纍成就非凡
文博會自2004創辦以來,展會規模、觀眾數量、國際化程度、交易成果逐年攀升,成為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被譽為「中國文化產業第一展」。
劉文斌介紹,二十年發展歷程,文博會成就非凡:展示規模從首屆4.5萬平方米增至16萬平方米;線下展商數量從首屆700多家增至3076家;參會國家和地區從首屆10個增至108個;每年吸引海內外超10萬種文化創意產品、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展示與交易,範圍輻射全球百餘個國家和地區。
李強強介紹,文博會創辦20年來,深圳文化產業發展表現出強勁實力: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深圳文化產業年均增長15%以上,文化產業增加值達275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約8%;培育一大批優秀文化企業。目前深圳文化企業超10萬家,從業人員逾100萬人;文化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全市共有市級以上文化產業園區80家,入駐企業超1萬家,就業人數近20萬人,實現稅收逾150億元;政策體系不斷完善,並設立了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記者 蔡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