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值「五四運動」105周年,一場由知識分子和學生帶頭,使全中國四萬萬人覺醒,各個階級參與的救亡愛國運動——「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為紀念和傳承「五四精神」,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鄧家彪及工聯會青年事務委員會合辦「五四運動:歷程與覺醒」國情講座,講座由觀塘聖若瑟英文中學免費提供場地,即使早上天文台掛上紅雨,現場仍有近50名參加者,包括學生、老師、校長、社工、青年工作者、歷史學者蘇銳鴻,及五位區議員余邵倫、黃啟燊、程海欣、丘燿誠及李嘉恒出席一同認識及學習「五四精神」。
鄧家彪指出,「五四運動」的理念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運動的開端,令中國人民意識到「弱國無外交」,只有國家及民族自立自強,才能實現真正的平等。而國人為求自強,紛紛尋找新出路,促使了中國共產黨於「五四運動」的兩年後成立,拉開中國式現代化的序幕。
鄧家彪在講解中,引用了祖國視頻,包括電影《我的1919》、電視劇《覺醒年代》、電影《1921》,震撼聲畫還原歷史人物的視角,令在場聽眾能夠代入,巴黎和會上中國著名外交家顧維鈞的慷慨陳詞、北大校長蔡元培鼓勵學生爭國權的講話等,從中啟迪「五四精神」。鄧家彪在總結時引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台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以此勉勵在座聽眾。
「青年興,則國家興」,於講座尾聲,青年發展委員會委員陳穎文向在場人士推介,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開發的「HK Youth+」手機應用程式,App內有大量活動供青年參加,且未來會加入更多功能,提供更多優惠予青年,鼓勵學生們踴躍下載。
「五四運動」簡介
「五四運動」源起於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作為戰勝國出席巴黎和會,期望藉戰勝國之身份獲得國際間的平等尊重,廢除德國及奧地利在華的不平等條約,惟列強不顧中國反對,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悉數轉讓給日本,激起了當時全中國四萬萬人的怒火。「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由知識分子和學生帶頭,伸延至全國各個階級參與的運動,運動終逼使當時的北洋政府拒絕在喪權辱國的和約上簽字。山東問題最終在1921年的「華盛頓會議」重開談判,以中日簽署《解決山東懸案條約》解決,中國政府成功收回青島,日本從山東撤出所有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