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布林肯抵達上海 玉淵譚天提醒:別想帶着籌碼來訪華

布林肯抵達上海 玉淵譚天提醒:別想帶着籌碼來訪華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4-24 23:50:58 來源:玉淵譚天

 4月24日下午,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抵達上海,開啟任內的第二次訪華行程。

 譚主了解到,今年年初,美方就提出訪華意願,美國想來,但溝通,更看重的是行動。

 可以看到,在這次訪華前,美方仍在通過知情人士放風和媒體炒作某一議題的方式,來給自己製造談判的「籌碼」。

 但想要靠這樣的「籌碼」施壓,能奏效嗎?

 據外媒報道,布林肯這次要接過耶倫的話筒,接着談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

 耶倫的這個說法,連一些美國經濟分析人士都表示難以理解,這些人認為,耶倫的言論違背了200多年來西方標榜的經濟學最基本的原理。

 美媒持續拿「產能過剩論」做文章,到底都在說些什麼?

 2022年,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道集中在半導體行業。

 而2023年至今,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道轉移到了中國的「新能源產品」上,其中,新能源汽車尤為突出。

 為了拆解美方的敘事套路,我們又定向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論」的報道中有關「新能源汽車」報道的趨勢變化進行了分析。

 報道量最多的那段時間,正是耶倫訪華的時間。

 另一個小高峰是2023年8月23日,這個高峰所對應的節點,是一家全球行業分析機構發布測算,歐盟預計2030年會從中國進口超過120萬輛電動汽車。

 可以看到,中國相較於美國有優勢的產業,在美國的敘事下,都成了「過剩產業」,而每當中國新能源產業展現出競爭力,美媒就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進行炒作。也就是說,美媒對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關注,是對中國經濟亮點和突破的追蹤和關注,這背後,是美國對中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焦慮。

 而這只是美國敘事套路的一面,我們對2022年到2023年美媒涉及所謂「產能過剩論」的報道中出現的實體進行了分析後發現,歐洲,成為了美國渲染中國新能源產業「威脅」的主要對象。

 這對應着美國炒作「產能過剩論」非常重要的一重目的,那就是企圖用話語陷阱「綁架」盟友,將所謂「產能過剩論」變成對中國的貿易武器。

 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是產能過剩,而是還差得很遠。‍‍‍‍‍‍‍‍‍‍‍‍‍‍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產銷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958.7萬輛,這一年,中國出口了120.3萬輛新能源汽車——中國近90%的產能,都在滿足國內需求。這也意味着,對於世界而言,中國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出口,是優質產能、稀缺產能。

 研究表明,要實現綠色轉型,要讓清潔能源的成本降到低於化石能源的成本,市場才有動力去使用清潔能源。其途徑,是發揮規模經濟效應。

 新能源行業之所以會有規模經濟效應,和其行業特性分不開關係。

 首先,新能源行業的總投資中,設備投資佔比高。其次,新能源行業的技術研發投入大。最後,新能源行業的發展依賴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當前,把這三項做好,發揮出新能源行業規模經濟效應的國家,只有中國。

 或許正是因為清楚地認識到中國新能源產業真正的競爭力所在,認識到跟中國在工業生產能力上的客觀差距,美國才發自內心地感到焦慮。

 這也就不難理解,拜登政府為什麼選擇在今年開始對中國智能網聯汽車進行所謂的「調查」,其實質就是在自家行業競爭力遠遠跟不上市場需求的情況下,企圖通過這些「盤外招」來遏制和打壓中國先進行業的發展。

 其目的,在於抓住中國最具優勢的一些方面,集中唱衰,把中國的優勢演繹成「劣勢」、塑造成「威脅」,妄圖破壞我們發展的着力點,這樣的「攻心」套路,不可謂不陰險。‍‍‍‍‍‍‍‍‍‍‍‍‍‍

 美國以為製造這樣的「籌碼」,會打消中國的信心,但他們這種行為,何嘗不是在證明,我們干對了呢?

責任編輯:程向明 布林肯抵達上海 玉淵譚天提醒:別想帶着籌碼來訪華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