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將於4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是朔爾茨自2021年12月就任德國總理以來第二次訪華。這一次,朔爾茨在中國的停留時間長達72小時。
德國輿論:此訪不同尋常
德國媒體稱,朔爾茨此前還沒有對哪個國家進行過這麼長時間的訪問。即使是去年8月對加拿大的就職訪問,他走訪了三個城市,但總共停留時間只有不到48小時。
德國聯邦政府發言人赫伯施特萊特在近日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國是國際問題的「重要參與國」,可以發揮積極作用。他還確認了聯邦環境部長施特菲·萊姆克(Steffi Lemke)、聯邦食品和農業部長厄茲代米爾(Cem Ozdemir)和聯邦交通部長沃爾克·維辛(Volker Wissing)將隨朔爾茨一同到訪中國。
德國《商報》發布的一篇報道中指出,三位部長隨行很不同尋常。因為一般情況下,只有在舉辦中德政府磋商的情況下才會有那麼多位內閣成員陪同出訪。
報道進一步分析指出,德國政府希望與中國深化在氣候和環境領域以及交通政策方面的合作。在2023年夏季的中德政府磋商中,中德雙方環境部長簽署了環境和氣候問題合作意向聲明。與此同時,德方也展現出在自動駕駛領域尋求合作的意願。
中德經濟深度交融務實合作
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發動機,而汽車工業是德國經濟的支柱,也是德國最重要的出口產業。多年來,大眾、寶馬、奔馳等德系品牌一直深耕中國市場,而隨着電動汽車的飛速發展,德國電動汽車在華銷量增長也十分可觀——2023年同比增加近50%。
德國汽車專家托馬斯·凱福日前在接受總台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是重要的電動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所以德國車企一直高度重視中國市場,去年在中國的投資更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與此同時,中國在數碼化、智能化等技術領域的領先也會推動德國車企加快電動化的進程。他期待朔爾茨訪華能夠進一步加強德中汽車產業的交流與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德國汽車專家 托馬斯·凱福:中國市場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當地生產和銷售汽車,可以有效推動技術創新。中國的電池技術、網聯化和智能化技術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讓在華德國車企受益匪淺。我相信朔爾茨此番訪華將為兩國汽車產業的務實合作注入新動力。
漢堡港倉儲和物流公司行政總裁安格拉·提茲哈特指出,德國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而中國則是德國最大貿易夥伴,這構成了兩國共同繁榮的基礎。她告訴記者,從數十年前,中國借鑑德國在汽車、物流等領域的先進經驗,到如今德國學習中國在數碼化、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雙方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了一系列成果豐碩的合作,理應繼續鞏固和深化。
漢堡港倉儲和物流公司行政總裁 安格拉·提茲哈特:朔爾茨訪華的時間點很特殊,正值世界動盪不安,面臨重重危機。我覺得此時訪華釋放出強有力信號,那就是應對危機離不開對話和會晤。信任、共同的關切以及暢通的交流讓國際貿易與合作成為可能。
漢堡港營銷協會聯合董事兼行政總裁阿克塞爾·馬特恩同樣認為,與中國的互利合作可以促進雙方各自優勢的發揮、實現共贏。他期待朔爾茨對中國的訪問能夠推動德中關係向着更高水平發展。
漢堡港營銷協會聯合董事兼行政總裁 阿克塞爾·馬特恩:朔爾茨的出訪傳遞出積極、正確的信號,因為歐洲,尤其是德國,與中國互為重要貿易夥伴。通過對中國進行訪問來凸顯這一點很有必要。無論是德國經濟界,還是工業界都堅信必須開展國際貿易,推動全球化。
拆牆築路正當其時
中德密切的經貿關係是中德關係的基石。朔爾茨此次訪華,也是德國剛剛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後,其領導人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訪問,意義不言而喻。
作為貿易和製造業大國,中德都受益於全球化進程,兩國各自的發展和民生福祉也都依賴於一個和平穩定與開放合作的世界。正如中國駐德大使吳懇所言,中德產業鏈由「互補」到「互融」,這是市場規律和商業決策的結果,也是全球化下國際分工使然。
自2016年以來,中國連續八年成為德國全球最大貿易夥伴,德國也常年穩居中國在歐盟最大貿易夥伴地位。中德在對方國家投資興業的企業均超過數千家。雙方之間的貿易往來不僅促進了兩國經濟的發展,也為歐洲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不難看出,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已經深入到中德兩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特別是在全球產業鏈日益密切的情況下,擺脫依賴或者美其名曰「去風險」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確定性——對於德國和中國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在中德兩國建交50周年的時候,吳懇大使指出,從現實角度來說,無論是在經濟領域還是其他領域,都存在着一定的風險和挑戰,本就無法完全避免。尤其在國際關係中,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地緣政治競爭、安全威脅等問題時常存在,這些挑戰需要通過合作和協商來解決,而不是簡單地採取「去風險化」的做法。再者,競爭矛盾和制度差異從來都不是拒絕合作的理由。中德歷史文化、政治制度、發展水平的差異在建交之初就有,現在依然存在,未來也不會消失。這些差異甚至分歧在兩國建交50多年來都沒有阻礙中德關係發展,那麼今後我們也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繼續堅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鑑、相互助力,合作共贏仍會繼續成為未來中德經濟合作的主旋律。
拆牆、築路,正當其時!路建起來了,走動自然就多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