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於光明區光明生命科學園合成生物研究大設施4樓,透明玻璃房內的DNA轉化與塗布功能島內,只見機械臂正熟練地把多個生物試劑和樣品準確地放進微孔板,在各種自動化設備的高效配合下,每一道工序都井然有序。這是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學裝置日常工作的一個場景。
「生命密碼」里的黃金賽道
「類似這樣的功能島共有11個,每一個都相當於一條『生產線』。」合成生物學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副總工藝師張智彧介紹,在這裏,藉助智能化、自動化及高通量設備,能快速、低成本、多循環地完成「設計-構建-測試-學習」的研究閉環,實現人工生命體理性設計合成,相當於一座智能化的「生物鑄造工廠」。
張智彧所言的「生物鑄造工廠」,實則是將合成生物研究成果產業化的關鍵。
作為現代生物學與工程學、信息技術等多學科融合而成的新興交叉學科,合成生物技術被廣泛運用於醫療健康、化工能源、食品飲料、信息存儲、生物器件等領域,為人類面臨的醫療、能源和環境等重大問題提供全新解決方案。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全球合成生物學與生物製造的經濟影響將達到1000億美元。我國在《「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多次提及合成生物學,將其視為加速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之一。當前,合成生物領域成為各大城市搶抓的黃金賽道。
一流創新生態演繹產業進階之路
作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合成生物產業演繹了一條「從無到有,集聚成勢」的進階路徑。
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學裝置建成試運行,同步配套了15億元的合成生物產業基金,建立起「科研-轉化-產業」的全鏈條企業培育模式,極大地縮短了原始創新到產業轉化的時間周期,科研與產業實現「雙向奔赴」。
成立於2022年的深圳粒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個縮影。公司最初是在光明科學城內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開啟創業之路,主要業務是蛋白質改造和設計。僅僅經過5個月的孵化,公司就開始產生營業收入。該公司商務拓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的最早營收得益於創新中心內密切的交流。「正是在交流中了解到中心內另一家公司有酶產品改造的需求,最後促成了合作。」
不僅如此,由於業務擴大,公司又再度搬入場地更大的華南醫谷合成生物產業園,完成了從「孵化」到「產業化」的關鍵一躍。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光明科學城,許多從創新中心孵化成長起來的企業進入場地更大的產業園,如衛光生命科學園、恆泰裕·華南醫谷等合成生物產業園進行更大規模的實驗或生產。截至目前,創新中心已組織13批次企業遴選,孵化器和後續拓展園區吸引落地47家企業,入駐企業估值超200億元,對深圳合成生物領域的基礎研究、平台建設和轉化應用起到重要推進作用。
打造全球合成生物產業高地
近年來,一大批生物醫藥企業在光明科學城扎根,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新質生產力源源不斷湧現。
知名經濟學家、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憲在實地調研後表示,光明科學城合成生物研究大科學裝置主要做應用基礎研究,未來有很大的產業化空間。相應的配套基金和創新孵化園區為產業化提供助力,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
一組數據是合成生物產業「光明磁力」的生動註解。近三年深圳市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業80%落戶在光明區,現已集聚合成生物企業超90家,總估值約270億元。目前,光明區合成生物企業已基本覆蓋合成生物工具層、平台層和應用層等上中下游環節,正朝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合成生物產業高地方向邁進。(深圳商報記者 劉芳)
頂圖:光明科學城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科研人員潛心基礎研究。(光明區委宣傳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