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元荃古道中段、近四百年歷史的蔡姓客家村田夫仔村,由於交通不便,靠早期的種植及畜牧業不能為生,數十年前村民已陸續遷走,現時逾八成村屋已塌毀,常住人口只有五人。有村民憶述小時生活十分艱苦,上學要走山路來回兩個多小時,還要幫補家計,在山路用擔挑菜、麥渣往返;外聘到村教初小的教師,因為村中生活條件惡劣,寧願每天舟車勞頓四五個小時也不留宿。村民都期望村落的交通未來會有改善,才有重建家園的機會。
新春歡聚開心大合照。
說得上荒村寂靜的田夫仔村,在剛過去的農曆年變得熱鬧,近百名村民及其好友同歡聚,大家吃盆菜、玩抽獎,作為座上客的記者除感受到他們團聚的喜悅,更遇上該村一甲子前出現的第一個警察、四十六年前的第一個大學生,聽着他們的窮鄉故事,明白何謂志氣不窮。
荒村打破寂靜,老中青村民齊吃新春盆菜。
生活艱苦但人窮志不短
76歲的蔡勝全,是田夫仔蔡氏第十代子孫,現居八鄉石湖塘,年初八當天,偕同妻子返回出生地田夫仔村,吃新春盆菜。聽蔡勝全訴說小時的村中生活,包括記者在內的旁人也連聲叫慘!
五六十年代山中鄉村沒有交通工具,蔡勝全在村裏祠堂讀至小三,就得靠雙腳走下山,到深井的靈光小學讀小四,那時他大約十二三歲。身為長子的他,要幫忙幹活,早上用擔挑50斤菜,從村走到深井的菜檔交菜,放低後才走往附近的靈光小學上課。放學後繼續有工作,把來自生力啤酒廠的麥渣用擔挑返村,用來餵豬。蔡父有時會把這些麥渣預先曬乾,那麼重量會輕些,大約50斤,若是濕的則重約60斤。
現時的祠堂。
成為村中首位當警察的村民
這樣的擔挑返學生涯長達四年,其間更遇到意難平之事。一天,渾身是汗的勝全返到課室,很自然地開着風扇抖涼,這時被校長看到,他因未獲校長批准擅開風扇即時罰款五毫子,當時這款額可以買五碗有魚蛋及豬皮的車仔麵,一碟有配料的炒麵或炒粉也不過是1.2元,勝全那天捱餓,因已沒錢買東西吃。
小學畢業後,他到荃灣讀中學,讀了半年中一就輟學,到尖沙咀當西餐廳侍應,17歲半,他成功考入警察部當差,成為田夫仔村首個做警察的村民。當時村裏沒電話,也沒郵差派信,青山差館三名差人特別走上田夫仔親身通知,其時村民還以為有人犯了事。1967年,八鄉石湖塘太公有地給勝全一家起屋,自此搬往那裏居住,生活環境得到改善,因為石湖塘有菜站可以交菜、有通訊、有巴士出外。
田夫仔村位置示意圖
曾經人丁繁衍 分支遍布八鄉
據田夫仔村蔡氏族譜及村長蔡搌輝資料,有三百九十多年歷史的村落,開山祖為蔡聯友,明末崇禎年間(1628年—1644年)李自成內亂時攜同父親、妻子及大兒子,從東莞樟木頭官倉落戶田夫仔。人丁繁衍下自然感到地方不夠用,在1898年前,分支往別處,現時八鄉大窩村及石湖塘的蔡氏都是源自田夫仔,水流田有部分蔡姓亦來自田夫仔,另外荃灣老圍部分蔡氏亦於上世紀中葉搬來。
68歲的蔡傳偉來自荃灣老圍,他從未在田夫仔村住過,自言比勝全幸福。原來他的阿太(曾祖父)在戰前已從田夫仔搬往老圍,那時阿太十分勤力,與哥哥一齊做腐竹、釀黃酒等小生意積了點錢,加上中了幾百元白鴿票(博彩票),以及將耕牛賣給大哥,一家十口人就此在老圍安居。他說,雖然不在田夫仔村出生及成長,但他與其他兄弟每年都會回來祭祖,早已培養鄉情。
當年老師在祠堂裏教學。該名老師居於北角,但因村中生活條件惡劣,寧願舟車勞頓往返,也不願留宿。圖右邊遞起手的學生是蔡國維。田夫仔村提供
冀車路能全天候開放
蔡國維在受訪村民中最年輕,65歲的他更是村中首名大學生,1978年入讀中大歷史系,1982年畢業,小時曾在祠堂讀過書。昔年田夫仔小孩在祠堂讀小一至小三,小四至小六就落山到深井靈光小學或深井公立學校就讀,來回兩個多小時,前述的蔡勝全便是這樣。政府請過幾個老師,蔡國維記得有人會在村中留宿,但教他那位先生每天花四五個小時來回居住地北角(那時沒有過海隧道須搭渡輪),他指是人各有志,因為村裏無電、無水、多蚊、食用不好。
田夫仔位於大欖郊野公園範圍內,是麥理浩徑第九段及第十段的終點及起點。要來到位處二百米高山地的鄉村,車輛入口有三處,包括大棠、荃錦坳、青龍頭,須有許可證才能進入,村長蔡搌輝計劃將駕車村民名單交與漁護署以方便出入。蔡傳偉表示,三個入口目前只有大棠是24小時開放,荃錦坳及青龍頭只開放至下午五六點就關閘,村民都希望可以跟大棠一樣全天候開放。蔡勝全則指出,河背那邊有車路可到村,約15分鐘可到,很快捷,但近五年因河背村民與政府有土地補償分歧,河背路落了閘不能通過,他希望河背路能早日開通便民。(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頂圖:村民訴說舊時生活有喜有悲。後排左三至左五分別是蔡國維、蔡傳偉、蔡搌輝,前坐右一是蔡勝全。 記者 鄭玉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