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江海洋牧場建設捷報頻傳——全球首創漂浮式動力定位養殖平台「湛江灣一號」開工建造,廣東最大養殖平台「恆燚一號」落戶湛江。這些令人振奮的成績,離不開一家科研單位——湛江灣實驗室,這是粵西地區首個獲批設立的省實驗室。
近年來,實驗室聚焦現代化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技術與裝備、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紅樹林種養耦合、湛江蠔全產業鏈培育等研究方向,布局系列科研平台,聚集各類高端人才,開展科技攻關和產業孵化,聚力打造湛江海洋科技整合平台,鍛造南海科技棟樑。
謀定「兩瓜一林一蠔」研究方向
走進湛江灣實驗室,猶如進入蔚藍大海,藍白配色的簡約裝修,配以一系列現代化深遠海海洋裝備模型,給人滿滿的科技感。
2023年6月,湛江實驗室的永久駐地——龍王灣科研園區、人才公寓落成啟用,「海上棟樑」拔地而起。湛江將致力以實驗室為牽引,將龍王灣打造成為湛江創新研發基地和科研院所集聚地。
相較於傳統科研院所主要是以小團隊形式開展科研工作,成果大多是產出「小土豆」,實驗室更傾向於產出以產業集群為單位的「大西瓜」。
吳東俊 攝
實驗室始終堅持「立足湛江,服務海洋;面向產業,面向市場」,緊密結合湛江的優勢產業和特色資源,謀定「兩瓜一林一蠔」的研究方向,即現代化海洋牧場-深遠海養殖裝備與技術、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紅樹林種養耦合、湛江蠔產業關鍵技術研究等,以產業發展為導向,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開展有組織的科研。
圍繞主攻方面,實驗室以海洋領域院士專家為引領,注重引進高層次人才。目前,實驗室柔性引進了麥康森、吳有生、楊德森、周守為、曾恆一、潘德爐、林君、劉少軍、謝玉洪、陳松林院士等領軍人才,引進領軍科學家和學術帶頭人28名。截至目前,實驗室共606人,其中全職人員213人,固定人員和總人數均為粵東西北首位。
布局產業鏈加快成果轉化
平台設計與建造初見成效、海水種業研究加速推進、智慧漁業體系加快構建、紅樹林化身「金樹林」……實驗室穩步推進各項科研工作,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聯合相關企業和研究機構組建覆蓋全產業鏈的創新聯合體,進行科研、產業體系化運作。
智慧漁業
實驗室開發了包括「湛江灣一號」、「海塔一號」、游弋式養殖工船、柱穩桁架式養殖平台、矩形漁旅結合型養殖平台等覆蓋全海域不同水深的養殖裝備譜系,其中「湛江灣一號」和「海塔一號」為實驗室首創,具備國內領先水平。
吳東俊 攝
同時,成立智慧漁業研究中心,建成啟用指揮漁業指揮中心,已成功在陸基、近海HDPE網箱、矩形桁架式網箱以及養殖試驗船上布置智能態勢感知與數字化管理系統;聯合華為、華海及三大運行商開展湛江百個重力式養殖網箱典型監測示範,構建湛江養殖「一張圖」,研製完成無人駕駛自動投料船並進行第一階段海上測試。
海水種業與加工
實驗室成立了湛江市硇洲族大黃魚研究院、章紅魚研究院、金鯧魚研究院,與湛江市農業農村局共同推進硇洲島大黃魚育種基地建設,聯合本地龍頭企業建設硇洲族大黃魚育繁示範基地,初步構建了「南海硇洲族大黃魚種質資源庫」,基本了解硇洲族大黃魚洄游路線。
實驗室解決了高體鰤人工繁殖技術難題,並依托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單位和高校,共建湛江蠔產業技術研究院,培育湛江本土蠔品種,建立「育繁推」養殖業態。
通過與企業對接合作,深度挖掘市場需求,實驗室開發出預製菜、魚膠滋補品、魚骨補鈣片、小分子魚鱗肽粉等產品,實現深遠海養殖魚類的高值化利用。
紅樹林
實驗室設立了湛江灣實驗室—麻章金牛島紅樹林種養耦合野外長期定位觀測基地;完成了湛江市紅樹林養殖塘適宜紅樹種類調查,初步篩選出6個較適宜種植品種,近20個較適養品種;提出了「適宜紅樹種植+生態水位調控」初步技術方案1套。
吳東俊 攝
CCUS
國內首台50kW級溫差能發電系統陸地聯調取得成功,完成了海洋可控震源系統研製,實現了可控震源在海洋油氣勘探工作的首次應用示範。已突破碳封存適宜性評價、CO2驅油與封存協同優化等4項關鍵技術,找到多個湛江附近適宜規模化碳埋存的地質體和適宜油藏;成功研發了「四類7種」緩蝕劑,並完成中試試驗。
探索永無止境,發展永不停步。湛江灣實驗室將聚焦湛江海洋產業發展需求,以關鍵技術創新為引領,以平台建設為基礎,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以成果轉化為抓手,圍繞創建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整合資源要素,激發創新活力,推進省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南方+記者 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