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灣區評論|新加坡、香港「盛事經濟」的啟示借鑑

灣區評論|新加坡、香港「盛事經濟」的啟示借鑑

責任編輯:程向明 2024-04-09 15:51:16 來源:綜合開發研究院

 3月以來,新加坡和香港人聲鼎沸、盛事不斷,先是3月2日至9日,美國頂流歌手泰勒·斯威夫特在新加坡連續舉辦6場演唱會,售出30萬張門票,吸引了大量周邊國家如印尼、泰國乃至中國的粉絲前往「朝聖」,預計會為新加坡帶來高達3億至5億新加坡元(約合人民幣16億至26.8億元)的旅遊收入,或佔新加坡2024年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的0.2%。

 然後便是香港上周迎來「金融盛事周」,包括將要舉辦第二屆「裕澤香江」高峰論壇、探討全球氣候問題與綠色經濟的首屆世界合一論壇等四大國際級金融盛事,勢必將會為香港集聚大量人氣和財氣。

 毫無疑問,「盛事經濟」是新加坡和香港等世界級城市在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背景下,快速提升經濟發展活力、打響城市品牌效應的關鍵一招。「盛事」不斷的背後,鋪墊着新加坡和香港多年的謀劃和經驗的積累,對於當前正在尋求提升國際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國內城市,有着良好的借鑑價值。

 01

 新加坡的經驗:制定藍圖+多種活動舉辦優惠計劃

 一是前瞻謀劃「體育設施總藍圖」。早在2011年新加坡就謀劃了「Vision 2030」《2030願景》作為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政策,是新加坡當前至2030年的體育總體規劃,主要包括4大主題和20個建議,重點提出了發展超級運動俱樂部、提高大興體育賽事策略和發展與施行新的體育設施總體規劃等關鍵舉措。其中,「體育設施總藍圖」(Sports Facilities Master Plan)便是其中的重點計劃,包含15億美元的項目計劃,計劃建設4級體育設施,包括國家體育場館、區域體育中心、城鎮體育中心和運動場、以及社區體育場所。

 基於此,新加坡興建和改造了眾多體育設施,包括亞洲首個集體育、休閒娛樂、商業和生活方式於一體的綜合性中心——新加坡體育城。其中心坐落着新加坡國家體育場,擁有55000個座位,是世界上首個在同一場地可以舉辦田徑、足球、橄欖球和板球的體育場,並能在48小時內從一種模式轉換到另一種,也是本次泰勒演唱會的舉辦地。

 微信截圖_20240409154528.png

 圖1 新加坡體育城示意圖

 二是制定多種活動舉辦優惠計劃。為了更好支持商務活動籌辦,新加坡政府專門設立了新加坡展覽會議局(SECB),專注於提升和支持商務活動的質量與規模,並根據需求設立了多種資金和補助計劃,主要包括國際博覽會認證(AIF)、商業活動資助計劃(BEiS)、「INSPIRE匯聚獅城」獎勵計劃和會展旅遊優勢計劃(SMAP)。其中如AIF計劃,若獲批,新加坡展覽會議局將授予活動AIF認證印章,有利於提升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此外,參加AIF認證展會的本地公司有資格獲得雙重減稅(DTD),可從應納稅收入中扣除兩倍於通常金額的符合條件的展覽費用。

 微信截圖_20240409154535.png

 圖2 新加坡活動舉辦優惠計劃 資料來源:Visit Singapore網站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為招攬大型盛事舉辦,其舉措還具有靈活性和策略性,如在泰勒演唱會中新加坡前期洽談時承諾了泰勒演唱舞台的高標準要求,又掏出真金白銀提供巨額補貼(據報道約為1800萬美元)買斷演出,獲得了獨家舉辦權。

 02

 香港的經驗:盛事基金+活動品牌

 一是設立文化藝術盛事基金。這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施政報告》為吸引更多國際及大型盛事落戶香港提出的重點舉措之一。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於2023年特別設立了「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每項活動資助上限1500萬元;並成立了由業界人士組成的文化藝術盛事委員會(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擔任主席)。此舉為吸引盛事到香港舉辦和為本地吸引流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由盛事基金支持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2023及Art Central,分別於2023年吸引約86000名及40000名訪客。

 微信截圖_20240409154541.png

 圖3 獲文化藝術盛事基金資助的活動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文化體育及旅遊局

 二是打造「M」品牌計劃。香港特區政府的體育政策是普及化、精英化、盛事化、專業化和產業化五大方面推動體育發展。就盛事化方面,香港特區政府早在2004年就推出「M」品牌計劃,透過藝術及體育發展基金(體育部分)以配對撥款(即向主辦單位提供其所籌得的商業或私人現金贊助等額的現金撥款)和直接補助金,支援香港本地體育總會舉辦大型體育活動。發展到如今,「M」品牌標誌着精彩刺激的賽事,而只有在香港舉辦的國際體壇盛事,才會冠以這項殊榮。

 表1 2023年香港「M」品牌計劃優化後資助項目

 微信截圖_20240409154549.png

 資料來源:香港立法會議題資料

 03

 對國內城市的啟示借鑑

 一是推出多種盛事舉辦優惠計劃,打造城市品牌。目前國內眾多城市已經針對文化展覽、體育賽事等大型活動舉辦制定了專門的專項資金扶持,可對其加強包裝改造成有宣傳效果的項目計劃,並對申請專項資金的賽事和項目賦予類似香港「M」品牌的特定品牌標識,打響城市盛事品牌效應,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美譽度。

 二是探索設立公私合營的盛事基金,支撐大型盛事舉辦。借鑑香港和沙特阿拉伯經驗,大力吸引業界項目母基金和社會資本,聯合成立盛事發展基金,為舉辦大型盛事活動相關的硬件和軟件提供支持。

 三是借力香港優勢,探索與香港聯合舉辦大型盛事。一方面,要用好香港資源如文化方面的TVB 影視明星,體育方面的馬術大師賽、高爾夫球公開賽、賽艇錦標賽,以及金融方面的亞洲金融論壇(AFF)和「裕澤香江」高峰論壇等優質資源,謀劃「一賽兩地比」和「一會兩地開」等可行性項目;另一方面則根據目前香港大型場館(容納5萬人觀眾以上)資源稀少的現狀,探索利用內地城市大型場館資源與香港聯合舉辦大型文化體育盛事。

 四是強化綜合服務能力,要做好盛事活動配套服務。如提升大型盛事舉辦場館的承載力和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提高酒店服務標準以及提供多語種的旅遊指導服務;以及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簡化大型盛事舉辦事前報批流程,放寬大型賽事或表演的人數和時長等硬性規定,以及為如演唱會所需設備裝置和特定賽事的「必須項」(如馬術比賽的馬匹)提供通關及檢驗等便利。(本文作者:薛楊欽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 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程向明 灣區評論|新加坡、香港「盛事經濟」的啟示借鑑
熱門排行
24小時
7天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