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是一條自然條件複雜、河情極其特殊的河流。多年來,人民治理黃河雖然實現了歲歲安瀾的目標,黃河科學研究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面向流域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交叉性科學研究仍然相對不足,科研基礎設施相對落後,與黃河治理迫切需要解決的科技支撐問題不相適應。」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黨委書記王篤波建議,整合全國有關黃河科研力量,組建黃河國家實驗室,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河流系統治理、產業升級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王篤波介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實施以來,各地先後掀起了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行動高潮,其中啟動建設「黃河實驗室」成為各省共識。河南、山西兩省和黃河水利委員會都已成立各自的「黃河實驗室」。與此同時,一批研究黃河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也先後成立。
「目前,黃河實驗室建設存在一些問題。研究力量分散,難以形成合力,各省成立的黃河實驗室和各類黃河有關的實驗室主要依托於各省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研發企業進行布局,聚焦的研究問題也多站在各省各自關心的黃河問題開展研究,在國家層面沒有形成研究合力,戰略性、全局性明顯不夠。研究領域重疊,同質現象明顯。」王篤波認為,由於是分散建設,黃河流域的生態問題、洪水問題、低碳發展問題、能源開發等產業問題各家實驗室都有不同程度涉獵,造成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研究水平有限,國際影響力弱。由於沒有有效整合國家力量,依托建設單位與合作單位層次較低,研究團隊研究水平有限,黃河實驗室的國際影響力明顯偏弱,也尚未產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研究成果。
因此,王篤波建議:
一是整合全國有關黃河科研力量,組建黃河國家實驗室。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支撐重大科技突破為根本,以匯聚全球頂尖研發團隊為抓手,以健全協同創新和開放共享機制為保障,全面提升科研設施與儀器現代化水平,構建跨領域、多層次、多中心布局的黃河科研資源網絡,形成科學—技術—產業—應用全鏈條暢通的科學研究創新模式,為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河流系統治理、產業升級和文化傳承創新等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二是建立穩定經費籌措和投入機制,保障黃河實驗室順利運行。實行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建設初期經費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支持,部分來源於社會捐贈、推廣轉化創收等方面。實驗室運行穩定後主要來源於科研創收和科技成果轉化資金,但仍需穩定的財政資金提供基本運行保障。
三是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形成黃河實驗室高效科技攻關合力。新組建的黃河實驗室應具有跨省區、跨部門、跨學科等特點,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採用高效的內部管理架構和學術組織結構、靈活適用的人事管理機制、高度開放的國際國內合作共享機制、公平合理的實驗室內外合作競爭機制、科學的績效激勵機制等激發活力釋放潛力。
四是充分發揮國家科研計劃的引導作用,激勵黃河實驗室着力突破黃河治理「卡脖子」難題。科技部和國家基金委充分發揮國家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合作項目的積極引導作用,持續加大力度推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長江黃河等重點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專項、黃河聯合基金的支持力度,引導黃河實驗室在河流泥沙、水土保持、水資源高效利用、防洪減災、水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產業技術進步、區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積極探索,取得一批原創性研究成果,更好服務支撐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記者 王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