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下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表演藝術家董園園在《關於大力支持在北京加快立項建設中國戲曲博物館的提案》中提出,中國戲曲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載體,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最獨特的精神標識,上千年來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蘊涵着中華文化的血脈和基因,滋養着中國老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中國戲曲以其成熟的綜合藝術、精湛的表演技藝、卓越的美學原則在世界戲劇發展史上獨樹一幟,成為人類文化的瑰寶。
中國戲曲在千年歷史傳承中形成了大量的戲曲文物、文獻資料、經典劇目,資源極為豐富,內容彌足珍貴,但多年來,由於缺少國家權威性、系統性的收集、保存和展示,許多珍貴的戲曲文物散失毀壞,戲曲劇目音像資料分散流失,難以共享傳承,有的劇種及其傳承人甚至沒有完整的劇目影像,出現人亡藝絕、團毀戲丟的現象。為更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對戲曲藝術珍貴文物資料進行傳承和保護至關重要。因此,建設一座集中保存、維護戲曲文物,展示、傳播戲曲文化的國家級戲曲博物館勢在必行。
四十多年來,文化藝術界的政協委員、專家學者持續建言,強烈呼籲建立國家級的戲曲博物館。全國政協京昆室與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改委、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北京市相關部門多次協商溝通、座談交流,逐漸就此達成共識。2016年,北京市政府將建設中國戲曲博物館列為《「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2016—2020)》重點項目。
董園園委員建議:
一、由北京市與文化和旅遊部建立聯席會議或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合力推動中國戲曲博物館立項和建設,吸收社會力量參與,以北京市為主辦理立項報批。
二、迅速組織專家開展專題調研,形成建館具體方案。中國戲曲博物館的建設,應遵循戲曲藝術規律和場館可持續發展規律,使建成的博物館具有戲曲文物資料匯集收藏、多媒體數碼化傳播、戲曲經典展示展演及戲曲創作研究、傳習交流等綜合功能。同時創新項目建設和管理體制、工作機制,使之成為中國戲曲活態保護傳承的典範。該館可作為總館,與北京市城區的現有戲曲資源平台和在建戲曲中心聯動,與各省區市的地方性、區域性或單一劇種的戲曲藝術館聯網,實現資源共建共享。高質量的中國戲曲博物館,應該成為中國戲曲薈萃交流和常態化展示的基地,成為中國戲曲走進並融入當代人生活的平台,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活態傳承戲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區。
三、由文化和旅遊部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依托中國藝術研究院的中國戲曲劇種音像數據庫,申請立項建立「中國戲曲劇目影像資料庫」,形成與全國各省市文化廣電部門聯手的協作機制,為中國戲曲的永續傳承傳播提供資源基礎,同時也作為中國戲曲博物館的館藏資源。
董園園表示,目前,立項建設中國戲曲博物館,面臨着千載難逢的機遇和條件。《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重新界定了北京城市發展的重點定位與四大首都功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創中心及國際交往中心,對中軸線申遺工作明確提出:「做好文物和歷史建築騰退工作,推動中軸線申遺。利用騰退空間,增加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培育國事活動場所,打造國際交往空間。(記者 張宇)
頂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京劇院表演藝術家董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