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晚,人行等6部門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從擴大參與機構範圍、降低投資者准入門檻、提高投資者個人額度、增加「北向通」投資產品四方面進行了優化。業內人士分析,此舉料令到大灣區財富管理市場有更多活水來,「跨境理財通」規模將創新高。
據記者從深圳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獲悉,截至2023年11月底,深圳地區試點銀行累計開立跨境理財通業務相關賬戶3.47萬個,跨境收付金額合計40.44億元,雙向投資產品交易額合計16.21億元,約佔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總量的1/3。
新版「跨境理財通」打開了更多窗口,在啟動跨境理財通2.0方面,獲准券商參與機構將由銀行擴大至領取「1號牌」的券商,產品範圍由現時的中及低風險及「非複雜」基金,擴大至所有投資大中華股票的「非複雜」基金,以及除高收益債券及單一新興市場股票基金以外的低至中高風險的非複雜基金;另外,內地投資者近3年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即可參與,個人投資者額度從100萬元提高至300萬元;內地銷售銀行的人民幣存款產品亦被納入「北向通」合資格產品範圍,有關措施將於2月26日起生效。
對此,中國銀行深圳市分行大灣區金融研究院主任級研究員郭燕認為,在當前全球利率、匯率和資本市場差異性較大的形勢下,「跨境理財通2.0」可滿足大灣區個人投資者面向全球市場優化金融資產配置的需求,將為兩地財富管理市場引入更多資金活水。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由於人民銀行早前就修訂《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發出徵集意見稿,提出要降低業務准入門檻、擴大試點範圍,及優化辦理流程等,故實施細則出台並無不太多令人意外的地方。早前香港銀行公會主席林慧虹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就期待首季度能夠推出「跨境理財通2.0」,故推出的時間也基本符合業界的預期。而且也給業界留足了應對的時間,林慧虹指,在細則出台前,銀行公會已成立小組研究,進行積極應對。有業內人士分析,「跨境理財通」於2021年推出,當年正值「新冠疫情」階段,因此設置門檻更高,參與面受到了限制,同時投資額度限制也減少了投資者參與的熱情,而此次公布的「跨境理財通2.0」作出了相應調整,理應吸引到更多投資者參與。
中銀香港副總裁陳文近日表示,自「跨境理財通」推出以來,中銀香港「南向通」及「北向通」整體開戶量及資金匯劃總量一直處於香港市場領先地位。據中國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統計截至2023年底的數據,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達6.92萬人,當中「北向通」達4.54萬人,「南向通」達2.38萬人,購買投資產品市值餘額達51億元人民幣。而「跨境理財通2.0」的推出,將令到大灣區居民參與「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將更加便利,參與渠道更加多元,可購買的理財產品更加豐富。
跨境ETF受追捧
2022年7月,深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投資範圍擴展至符合條件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香港及海外投資者可以買賣滬深上市ETF,而內地投資者則可以買賣本港上市ETF。據有關機構統計,2022年7月,ETF正式納入「滬深港通」交易機制,截至2023年11月,共有139隻ETF參與「滬深港通」交易。
據不久前港交所披露的資料,「滬股通」和「深股通」共新增11隻ETF,這也使得滬股通和深股通內的ETF標的總數量達到了142隻。其中,深市ETF數量達到了60隻,產業主題類ETF數量佔了絕大部分。此次擴容是ETF互聯互通開通以來第6次擴容,也是今年陸股通名單首次擴容。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總監兼基金經理趙雲陽表示,自「ETF 通」推出以來,無論是南ETF還是北向ETF,整體成交金額持續放量,可見「ETF 通」為香港和內地投資者拓寬了投資範圍,滿足了兩類投資者的跨境配置需求。 未來,「ETF 通」的發展可以實現香港和內地投資品種的互補,進而活躍 ETF 市場。
記者還觀察到,開年以來,跨境ETF持續受到追捧,由於太火爆,1月24日,易方達、華夏基金兩家公司相繼發布公告,美國50ETF、日經ETF臨時停牌。可是,美國50ETF(SH513850)在停牌一小時後繼續漲停,這已是該ETF連續第三個漲停了,溢價率達32.52%。業內人士表示,這只是一眾跨境ETF被追捧的縮影。另外與紅利相關的ETF也呈現資金淨流入狀態。(記者 童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