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辭舊迎新之際,由香港商報主辦的《港深地名故事》座談會在深圳舉辦。座談會回顧了「港深地名故事」系列報道和活動,進一步謀劃了2024「港深地名故事」活動,力爭促進深港歷史文化交流再上新台階。深圳報業集團黨組書記、社長,香港商報社長丁時照在會上致辭,他表示活動在過去一年中為促進港深歷史文化互通互鑒做出了積極貢獻,並對未來更為廣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充滿期待。
為加速粵港澳大灣區「心聯通」「人文聯通」,講好港深雙城故事,香港商報攜手諸多深港機構於2022年發起「港深地名故事」系列報道和活動,一年多的時間,以地名故事為抓手,挖掘整理推介港深雙城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採寫原創稿件及視頻、刊發社會各界來稿二百多篇(條)。今年年中,根據此系列報道文章結集而成的《港深地名故事》書籍由香港商報出版社正式出版。
丁時照:透過「港深地名故事」,解讀深港地名密碼
丁時照表示,通過舉辦「港深地名故事」系列報道和活動,首先我們認識到,每個地名都蘊含着獨特的密碼。地名是一個地方風土人情、歷史故事和文化血脈的象徵。我們的任務是深入挖掘,用優美或壯美的文字將其呈現出來,這正是我們作為新聞文化機構應該承擔的責任。
其次,我認為地名是一個連接器,每一個地名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淵源。在講述地名故事的過程中,我們要成為傳承傳統文明和連接現代文明的紐帶,確保文脈得以傳承,令社會與個體之間形成共鳴。
第三點,地名作為一個大的容器,承載着過去歷史的榮光和現代文化的多樣元素。地名不僅是過去的回憶,更應該是現代文化時尚的體現,是文化生生不息的源頭和根脈。在報道和傳播的過程中,我們要找出新的地方、新的閃光點,體現文化的不斷創新。這樣,我們才能在一地一個地名的範圍內發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感受時代的變遷。
劉蜀永:「港深地名故事」增強港人文化認同
香港史專家劉蜀永認為,地名不僅僅是區分一個地方與另一個地方的獨特符號,它往往還包含豐富的自然、社會和歷史內涵。通過地名了解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社會發展和歷史淵源,事半功倍。《香港商報》推出「港深地名故事」這項活動極具創造性,意義重大。這有助於增進深港兩地的相互了解,促進大灣區的繁榮發展;也有助於增強港人,特別是香港年輕一代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促進「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他希望港深兩地有越來越多的市民寫港深地名故事,讀港深地名故事,形成一股地名熱、文化熱。
陳林:講好港深地名故事填補雙城海洋文化缺口
文史學者陳林表示,歷史文化故事並非年輕人不感興趣,而在於我們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講,使之具有趣味性的同時又有文化內涵。早年在香港工作的經驗,我感到我有使命也有責任,我願做港深文化的鏈接人。中國文化是帶着海洋基因的,從秦始皇遣徐福東渡到後來海上絲綢之路,再到明朝鄭和下西洋,中國的海洋意識和海洋技術其實都是領先的。
當前中國正在建設海洋強國,更需要挖掘梳理海洋文化歷史作支撐。從某種意義上講,新安縣的設立,正是把東莞縣南部沿海的地區和整個海島分離出來另設縣,具有一種宏大的經營海洋的意識。香港因海而興,現深圳提出建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規劃,我們通過講港深地名故事,從地名切入,填補雙城海洋故事的文化缺口,極具意義。
胡野秋:地名故事令斷裂的「文化線頭」接續起來
文化學者、作家胡野秋認為,做港深地名故事,就是做歷史和人文的普及,實際上是在發掘歷史記憶,梳理文化脈絡,要喚醒更多人切勿數典忘祖,現代化的未來絕不能建立在打碎的根基的前提下。
地名是一方水土,歷史、文化、性格、品位的集中體現,絕不僅僅是方位坐標,還具有教化和審美的功能。文化審美——地名是一個地方重要的人文資源,人文資源屬於精神性的存在,自然資源屬於物質性的存在,因此人文資源與自然資源相比具有更大的脆弱性,亟需保護。講地名故事,首要任務應該是理清歷史脈絡,挖掘古典資源,盡量要講出鮮為人知的東西,更要令斷裂的「文化線頭」能接續起來。
張一兵:關注將要消失的物質文化遺產
考古學家、深圳市地名學會會長張一兵認為,現在深圳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是空前的,作為文物部門的工作者,他呼籲也要注重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早年在香港調研時,據其不完全統計,發現香港對圍屋建築的保護做得非常好,而深圳對此保護力度不夠。在城市飛速發展的同時,物質文化遺產消失的速度實在太快,令人痛心。後續開展港深地名故事活動,希望能考慮優先給予這些可能將要消失的物質文化遺產更多關注和報道,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實體的,看得見摸得着,講起故事來更直觀震撼,期望藉助香港商報平台,令更多人能關注到這一部分。
卞仁海:港深地名故事促進大灣區文化建構
深圳大學特聘研究員、語言學博士卞仁海表示,地名學本質上就是語言文字學,在研究過程中,我體會到地名學博大精深,它是一門已成體系的學科。港深的地名文化既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既有華夏傳統文化為主體的影響,也有嶺南特質,既是多元的又有獨樹一幟的改革創新文化,甚至有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渲染。
傳播有文化而別具內涵,文化因傳播而更有力量。香港商報開辦港深地名故事欄目及系列活動,體現了媒體的文化自覺,促進了大灣區的文化建構。因而他建議無論由何種形式來傳播地名故事,要在保留知識性、趣味性的同時,更要兼顧學術性,注重學術的規範性和嚴謹性。
廖虹雷:以地名為媒促進港深青年交流
民俗文化學者廖虹雷作為土生土長的深圳人,對深圳地名的變化十分敏感。深圳古老地名的大量消失,令其十分痛心。雖然年近八十,他仍充滿鬥志,還要戰鬥在地名的一線上。廖虹雷表示,長期以來做了大量地名文化的宣傳弘揚工作,但還要把它活化起來,與文旅相結合,可以做以港深兩地地名為主題的研學互動交流,讓年輕人,讓孩子們,跟着這些地名去進行一次與地理歷史文化緊密結合的文旅研學活動,用這種形式令地名故事更深入人心。
此外,網上有許多杜撰的地名故事,誤導了很多年輕人。一定要正本清源,加大傳播力度,杜絕一些無中生有的地名偽故事。
徐全:呈現地名變遷是文史研究者的責任
專欄作家、香港城市大學博士徐全認為,地名是意識形態+歷史記憶+生活情感+文化認同+生活方式的一個集合。地名背後承載着當地的歷史記憶,見證時代的變化跟滄桑,是一種非常柔軟的文化,與當地居民生活糅合,最核心概念是人與生活。改地名的例子並不少見,在國際上、香港及台灣地區都會發生,但實際上,並不因改一個地名,就可以即時將歷史記憶反轉。因而去發掘地名的源頭,將地名變遷的來龍去脈全部都呈現出來給後人,是我們文史研究者的重大責任。
張璇:通過讀與行結合,深挖深港文化底蘊
深圳聯合書店主理人張璇表示,年輕一代對文化有濃厚的興趣,但卻缺乏了解的途徑,書店作為一種載體,通過各種策劃,可以讓更多的讀者了解到深港兩地的文化傳承。因此,我希望邀請各位專家到我們聯合書店做客,共同探討深港兩地的歷史文化故事。或可舉辦一些活動,例如每個季度共讀一本書,共同探討一條線索,通過讀與行的結合,深挖深港兩地的文化底蘊。
蔡保中:保持地名相對穩定
深圳市地名學會理事蔡保中建議編寫地名故事時應注意兩個方面。首先,儘管地名故事中有「故事」二字,但要特別關注的是「地名」。民間上確實有太多關於地名的附會,這可能導致一些誤解和混淆。在編寫地名故事時,應力求真實,同時考慮可讀性和趣味性。第二點是關於地名的保護。不應該隨意更改地名。中國歷史之所以有着幾千年的延續性,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地名的相對穩定。
鄭浩勝:地名研究需實地走訪
深圳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鄭浩勝表示,對於地名調查,首先我們必須深入實地進行調查。在地名方面,許多地名實際上發生了很多變化。如果我們親自去實地考察,我們會發現原本的意義可能與表面的解釋有很大的不同。此外,我們需要關注地名背後發生的故事。總的來說,我們需要實地走訪,深入了解地名的變遷,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深港歷史文化交流。
曾觀來:地名故事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文化
1997年版《寶安縣誌》執行主編曾觀來表示,說起地名故事,必然會涉及地名的來歷與變化,這個來歷和變化過程,本身就有故事的成分。深圳建市以來,我知道有過兩三次地名改革的實踐與討論。香港商報發起「港深地名故事」的撰文活動,我寫了《談深圳地名的演變與訛變》一文,被《深圳史志》和《香港商報》採用了,激發了我的興趣。港深地名故事還有很多,還可以進一步挖掘。地名故事是一部厚重的歷史文化。
王一憲:真實材料至關重要
深圳村史研究者王一憲表示,我一直深耕深圳村史研究,尤其專注於文氏家族的探索。我認為,真實材料至關重要,必須親自下去走,找到最真實的資料,而不是憑空想象或在網上查找虛構的資料。我曾在香港看到過一些手抄的族譜,深深感受到香港對歷史的保護。同樣,香港對古蹟保護給予了我極大的震撼,我認識到,我們需要更加努力保護和發掘深圳的歷史文化。
胡笑蘭:紮實做好田野調查
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文史寫作者胡笑蘭表示,我的寫作起源於田野調查,我喜歡到各個村找村長和當地的一些老人交流,通過傾聽他們的故事感受當地的文化。至於表達方式,我傾向於用靈動、流暢的語言,讓文章更富有底蘊。我認為好的文章一方面是要建立在實地考究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如果表達方式更好,則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傳播。
王軍:深化深港同宗同源的文化認知
香港商報副總編輯王軍表示,「港深地名故事」系列報道和活動努力推動深港兩地的文化交流,也深化了社會各界對深港歷史同根同源的認識。有了專家團隊支持,我們有信心把這個系列活動辦成一個有影響的知名品牌活動。通過共同努力,使深港這兩座世界雙子星城市不僅是經濟、科技的高地,還要打造成一個文化高地。同時,文化也要與商業相結合,我們計劃設計一條以港深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文旅線路,吸引深港兩地青少年和各界人士的參與,兩地歷史文化專家學者作為導師或領隊,為參與者提供更深度的歷史文化體驗,深化深港兩地同宗同源的文化認知。(記者 蔡易成 陳彥潔 攝影 謝燁挺)
附:賀巜港深地名故事》結集出版問世
曾觀來
地名故事萃成書,
深港璧連串串珠。
源遠流長衣帶水,
鵬飛灣躍意同途。
共提修綆汲千古,
揮轉鬥牛唱大都。
勇立潮頭歌永晝,
東方紅日世驚殊。
2023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