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選手齊迎在男子多向飛碟項目上射落金牌,杭州亞運會射擊項目比賽全部結束,在一共33個小項上,中國隊取得16金9銀4銅的成績,繼續保持着亞洲射擊運動霸主的位置。近年來上升勢頭迅猛的印度隊全面開花,拿到7枚金牌,傳統強隊韓國隊則表現不佳,僅在非奧項目上獲兩金。
亞運,一場有價值的「中考」
亞運會往往被看作奧運會之前的「中考」,而本屆亞運會在巴黎奧運會開幕前一年舉行,顯得更有價值。
本次亞運會,中國射擊隊沒有參加移動靶項目,步手槍獲得11金6銀2銅,10個奧運項目拿到7金3銀1銅;飛碟獲得5金3銀2銅,5個奧運項目拿到3金2銀1銅。從1978年至今的四十餘年間,中國射擊隊連續12屆亞運會拿到射擊項目金牌榜首位,進入21世紀之後更是大幅度領先其他對手,亞洲射擊「領頭羊」當之無愧。
總結這次亞運之旅,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主任梁純表示:「我對這個成績還是比較滿意的。我們的主要對手還是在亞洲,亞運會這樣的綜合性運動會能夠檢驗我們的備戰水平,了解對手的情況,我們也通過比賽觀察運動員的承壓能力,特別是在面對綜合性大賽壓力的情況下能不能經受住考驗。」
梁純介紹,目前的這支中國射擊隊以年輕隊員為主,雖然在東京奧運會之後也參加過世錦賽、世界盃等射擊專項比賽,但像亞運會這樣的大賽機會還是很難得的。
本屆亞運會上,17歲的黃雨婷、18歲的盛李豪、19歲的江伊婷、20歲的杜林澍等年輕小將均拿到了個人項目的亞運金牌,青年才俊表現亮眼,中國射擊隊「00後」開始全面接班。
「我覺得我們的隊員們還是經受住了考驗,步手槍10個奧運項目拿了7個冠軍,特別可喜的是飛碟,也打出了歷史最好成績,還有破紀錄的表現。當然,對標世界一流標準來看,我們仍有差距,我們下一步還要提高標準、嚴格要求,用更高的標準來錘煉運動員,爭取在每一個小項上都有奧運爭金實力。」梁純說。
印度全面崛起 韓國勢頭減弱
印度隊的崛起為近年來的射擊運動世界格局帶來了變化,無論是在射擊世錦賽、世界盃上還是在綜合性運動會上,印度隊都開始更多地拿到好成績。本屆亞運會的射擊項目,印度隊可謂全面開花,拿到7金9銀6銅的成績。本屆亞運會射擊賽場上產生的6項世界紀錄中,中國隊創造了3項,印度隊創造了另外3項。
從亞運會比賽來看,印度隊在所有的小項上均有一定的人才儲備,步槍、手槍等項目的成績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明年的巴黎奧運會上,印度隊不出意料將成為中國隊最主要的對手。
對於印度隊這個對手,梁純表示:「其實在東京奧運周期里,印度隊參加國際比賽獲得的金牌和獎牌數是超過中國隊的,只是他們在東京奧運會上沒有打好。客觀上來講,印度隊的進步非常迅速,在政府對項目的投入支持、後備人才的培養、聘請外籍教練、基礎條件保障等方面,印度都已經做得比較好了。我國對射擊項目也高度重視、大力支持,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不斷提升。從大的格局來看,我們是希望國際射擊水平提高的,這樣有利於射擊項目更好發展,我們要做的就是跟優秀的對手相互學習、互相促進。」
與印度隊相比,此前一直是中國隊在亞洲範圍內最主要競爭對手的韓國隊表現則黯淡了許多,僅在非奧項目移動靶上拿到兩枚金牌,在射擊金牌榜上不敵哈薩克斯坦隊,僅排在了第四位。
傳奇與傳承 體育精神在亞運賽場傳遞
杭州亞運射擊場上,一些老將延續了自己的傳奇故事。科威特老將阿卜杜拉·拉希迪在60歲的高齡依然寶刀不老,在男子雙向飛碟決賽上打出60靶全中的成績,追平了該項目決賽世界紀錄並強勢奪冠,在接下來的一天,他又與隊友搭檔拿到了雙向飛碟混合團體項目的銀牌。
拉希迪自己仍在巔峰,他的兒子塔拉勒·拉希迪也是射擊名將。在本屆亞運會男子多向飛碟項目上,塔拉勒·拉希迪獲得了個人和團體的兩枚銀牌。
女子多向飛碟項目上,印度選手庫瑪麗隨隊拿到了團體銀牌,她也是亞奧理事會代理主席拉賈·蘭迪爾·辛格的女兒。辛格在現場觀看了女兒的比賽,他表示:「我自己是一名射擊運動員,在1982年的新德里亞運會上,我的父親就在現場觀看了我的比賽。這次我來看我女兒的比賽,這不僅對我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時刻,對於亞洲體育來說也代表了一種傳承。我們將會把這樣的體育精神傳遞到下一代。」
男子雙向飛碟的銅牌得主納賽爾·阿提亞也是一名傳奇人物,在從事射擊運動的同時,他也是一名賽車手,曾5次獲得達喀爾拉力賽冠軍。亞運會奪牌之後,阿提亞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獲得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期望再一次站到奧運賽場上。
下一步,瞄準巴黎奧運
梁純表示:「本屆亞運會隊伍做了充分的準備,在賽前每個教練員都準備了指揮方案,每名運動員都準備了參賽方案,隊伍也對這些方案做了研討。在後勤保障方面,體能、心理、康復相關的團隊都齊心協力,為隊伍取得好成績奠定了基礎。」
梁純介紹,射擊隊下一步將備戰不久後將要進行的亞洲射擊錦標賽,這場比賽也將是爭奪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的關鍵一戰,全隊也將力爭在該項賽事中有所斬獲。
「射擊項目有偶然因素,本次比賽成績不能完全說明中國射擊項目有優勢。要把偶然變成必然,唯有不斷提升自己,對標世界最高水平,精益求精,刻苦訓練,才能在後續的競爭中保持領先,不斷取得進步。」梁純說。(新華社記者林德韌、王春燕、鄭夢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