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欄看深圳:大鵬一日同風起——寫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發布四周年之際
8月13日。珠江口伶仃洋,深中通道建設現場。隨着建設者將最後一車混凝土緩緩澆入模板槽,深中通道橋樑工程最後一個蓋樑完工,為項目建設又增添一道新註腳。這座難度不亞於港珠澳大橋的世界工程,正日夜兼程向着通車目標步步挺近。建設者們不斷創新工藝手法,施展「海底繡花」絕技,在海水裏鋪「厚被子」,刷新着世界橋樑建築史。
1980年,當深圳和珠海、汕頭、廈門一起成為首批經濟特區時,國外驚嘆「中國大變革的指針正轟然鳴響」。43年,彈指一揮間。
歷史發展道路蜿蜒向前,決定航向的關鍵處往往只有幾步。歷史選擇了深圳,深圳創造了歷史。
從「邊陲小鎮」到「創新之都」;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範」;從「殺出一條血路」到「走出一條新路」……在更高起點上再出發,深圳不斷創造着讓世界刮目相看的發展奇蹟。
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支持深圳高舉新時代改革開放旗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意見》再次賦予深圳以特殊使命,明確了深圳先行示範區作為高質量發展高地、法治城市示範、城市文明典範、民生幸福標桿、可持續發展先鋒的戰略定位。
2020年10月14日上午,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寄語深圳等經濟特區: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幹」的作風,努力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深情中蘊含深意,厚愛里寄予厚望。
號角催征,以壯歌行。
高質量發展高地
創新不止步 在更高起點上向更高目標奮進
8月9日,比亞迪第500萬輛新能源車下線。成為全球首家達成這一里程碑的車企。這家總部位於深圳的車企,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的版圖上,讓深圳有了充分的發言權。
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說,用20年時間,做一道關於新能源、關於中國汽車的證明題。做一件正確的事等待時間的回報。從第一輛新能源車下線到第100萬輛,比亞迪用了13年;第100萬輛到200萬輛耗時1年半;第300萬如今抵達500萬輛僅過去了不到9個月的時間。
只有「慢」才能「快」。截至目前,比亞迪擁有11個研究院,超9萬研發人員,研發總投入超千億元,現在平均每個工作日遞交19項專利申請,獲得15項專利授權。
如今,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全球第一,全球有超過60%的新能源汽車由中國生產銷售。中國新能源汽車專利公開量佔全球的70%,全球有超63%的動力電池由中國供應。
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主陣地,在深圳,創新早已植入基因。2022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49%,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7.25%,企業研發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比重94.0%。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43家,總量2.3萬家。深圳高新區綜合排名全國第二。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穩居全國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連續3年排名全球第二。
2019—2022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從2.69萬億元增長到3.24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居全國城市前三、亞洲城市第四、全球城市接近前十。2022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增長3.3%;規上工業總產值4.55萬億元、全部工業增加值1.1萬億元,首次實現全國城市「雙第一」;出口規模連續30年居內地外貿城市首位,改革開放、創新發展各項事業均邁上新台階。
今年上半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1%,經濟持續恢復、回升向好;吸引全球92個國家和地區來深投資,全市實際使用外資416億元,同比增長10.6%。
4年時光,擘畫的藍圖,正在一步步變成實景。
奮勇爭先,不覺日長。
法治城市示範
營商環境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8月1日,深圳市鹽田區行政服務大廳。深圳市某裝飾工程公司企業代表龔秋明通過錄音錄像電子簽名新模式,很快便領取到了營業執照。「無需任何費用,通過刷臉對話就可註冊企業,省錢省時間!」這是深圳在全國的又一首創舉措,實現了用戶無介質全流程快捷申報開辦企業。
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影響深遠。截至今年7月,深圳市現存商事主體405萬戶,實現歷史性跨越,深圳市場主體數量更是持續多年位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過去三年深圳平均每年網上商事登記全流程業務量約180萬筆,約450萬次電子簽名。預計後續將為企業、申請人每年節約費用約5億元。
細微之處見風範,毫釐之間定乾坤。此舉對於「進一步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意義重大。營業執照申領的便利化,只是深圳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小小縮影。這「以小見大」之中,是對痛點的精準定位,是利用數據要素實現「提效率、降成本」的精准考量。
上線「個體深信貸」,成為全國首個線上全流程個體戶純信用貸款產品;「破冰」個人破產改革,推出全國首個破產管理人公開辦案制度;促進深港兩地深度融合,出台18條舉措優化通關環境,提升通關便利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深圳,這樣的故事幾乎每天都在發生。有些,被報道了,有些,沒有被報道。但優越的營商環境,實實在在讓企業家成了「土特產」,讓作為市場主體的經濟「細胞」充滿活力。深圳一家上市公司董事長深情回望來時路,無不感慨,「1991年我剛到深圳時,身上只有500塊錢,今天我們集團是中國企業500強。」
40多年前,那句「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言猶在耳。40多年間,深圳用行動踐行着對「效率」追逐過程中的「精益求精」。
「一流的營商環境是一座城市最好的『梧桐樹』、最大的『吸鐵石』。」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劉志成告訴記者,深圳優化營商環境「永在進行時」,是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各項舉措有利於進一步激發活力和發展動力,加快高質量發展。
逐光而行,行之將至。
城市文明典範
溫暖,只因為「一個微笑」
8月17日,深圳北站。列車緩緩到站,人流湧出。人潮之中,有一位母親,帶着兩個孩子,還有許多行李。烈日炎炎,汗如雨下。幾個「紅馬甲」的青年主動向前,幫助她拉動行李。
「一件紅色馬甲」「一個暖心微笑」,如果你有困難,請求助周圍的「紅馬甲」。截至2022年底,深圳註冊志願者已突破351萬人。相較於深圳這座常住人口約1800萬的超大城市,在這裏平均每五個人,就有一名志願者。這樣一道紅色風景線,凝聚着陌生人對於陌生人的善意。
1990年,深圳成立全國第一個志願者組織,2005年頒布第一部《深圳義工服務條例》,志願服務團隊超過1.5萬個,註冊志願者280萬名,2022年開展志願服務項目70萬個、服務時長1269萬小時……一個個數字,成為「志願者之城」的生動註腳。
志願服務是帶着溫度示範引領。對個人,飽含着對善的尊重、對美的嚮往;對城市則飽含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
炎炎夏日,行走於深圳街頭。細心的人會發現,這裏路面乾淨整潔,道路兩旁綠樹成蔭。在市場、車站以及各個公共場所,人們有序排隊,秩序井然……
無聲勝有聲,文明已經成為每個人內心遵循的準則和一致行動,也在繪寫這座城市文明的溫暖底色,成為她最獨特的軟實力。
城市的基礎條件、文化資源、人口特徵、發展路徑等因素,共同構築了城市文明的內涵與品質。而文明典範,飽含着對於美好的全部嚮往。
如今,深圳正向更高水平、更高層次、更具標桿性、引領性的「城市文明典範」衝刺,以先行示範區的標準打造文明新高峰。
凝心聚力,眾志成城。
民生幸福標桿
每一個夢想都值得尊重
1982年,有一個叫陸建新的年輕人來到深圳。那個時候的深圳,還是一個「大工地」。來的時候,他不曾想到,在此後的40年裏,他參與了國貿大廈、地王大廈、京基100、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這四座深圳不同時期地標的建設。他見證了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也與深圳高度一同刷新人生高度。
人生的經歷不可重演,但是陸建新告訴記者,如果時光可以重回到1982年,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登上那趟開往深圳的列車。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陸建新只是人潮滾滾中的一名。
40多年來,深圳一直用數據說明自身的城市吸引力。深圳的常住人口,從1980年的33.3萬,到2022年1766.18萬人。40多年時間,常住人口漲了53倍。磁石般的「吸引力」背後,承載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夢想。這裏是逐夢的地方,也是能夠「讓人圓夢的城市」。在深圳看見中國夢、實現中國夢。
在很多人眼裏,陸建新是幸福的。然而,龐大的人口規模,也給深圳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曾幾何時,教育和醫療一度是深圳公認的最大短板。近日的一次採訪中,陸建新告訴總台記者他的觀察,近幾年,深圳重點做民生工程,學校、醫院多了很多。
最大短板,需要超常規發展來突破。看教育。僅2022年,深圳新增基礎教育學位20.6萬個,新增幼兒托位7000個。成為首批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累計組建基礎教育集團53個,在全省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中連續4年居珠三角城市第一。擴大中小學教育規模,2019—2023年6月年新增中小學學位約44.8萬個。再看醫療。深圳發布全國首個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三甲醫院增至32家,2家醫院進入全國醫院綜合科技量值前100名。全市實現市級醫療中心和基層醫療集團按行政區、社區健康服務機構按社區全覆蓋,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已在800多家社康中心開通,「港澳藥械通」累計獲批使用32種藥械。
2023年2月16日,深圳市七屆人大四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由市人大代表投票選出的年度十大民生實事高票通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完成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1萬戶,老齡化街道長者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正在以實際行動,實現對老齡人口的充分關愛。
厚植民生,百年樹人。
可持續發展先鋒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8月10日,深圳紅樹林濕地博物館這座國家級博物館,迎來新進展。深圳市建築工務署發布深圳紅樹林濕地博物館項目施工總承包招標公告,標誌項目建設進入實質階段。
地處東半球候鳥遷徙大通道的深圳,自然資源多樣,鳥類種類豐富,每年約有1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現記錄到野生鳥類382種,約佔全國鳥類總數1/3。
1984年廣東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1999年通車的濱海大道,為避開自然保護區,專門增加投資繞了一段彎路,也為今天的城市發展保留下了珍貴的生態財富。2005年,深圳在全國率先劃定974.5平方公里的基本生態控制線,確立了城市生態空間基本格局。2007年,紅樹被確立為「市樹」,成為「深圳精神」的文化象徵。2014年深圳灣開啟全面禁漁區,破解了人鳥爭食的矛盾。
如果我們將歷史的時間梭向前移動,會驚訝地發現,在一次次關鍵的節點上,深圳實現一次次新的突破背後,是堅定地將高質量發展的理念一以貫之。
如今,將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已融入深圳第四版城市總體規劃,鐫刻進城市精神與內核。
「山海連城」計劃,「公園城市」行動,深圳累計新建改造公園1260個,累計建成綠道3119公里、碧道658公里以上,地表水國考、省考斷面全部達到Ⅳ類及以上,茅洲河、大鵬灣分別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美麗海灣案例,東部海域水質長期保持一類。
青山不墨,綠水無弦。
再出發:從奇蹟到新的更大奇蹟
——到2025年,深圳經濟實力、發展質量躋身全球城市前列,研發投入強度、產業創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生態環境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到2035年,深圳高質量發展成為全國典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世界領先,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成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
——到本世紀中葉,深圳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於世界先進城市之林,成為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桿城市。
站在新起點上,深圳必將繼續走在前列、勇當尖兵,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深圳,這個以「鵬」為名的城市,正持續吸引全世界希冀的目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央視新聞記者 鄭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