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荔枝角道和欽州街的深水埗警署C座大樓,由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為二級歷史建築,是九龍現存四座最舊的英國殖民管治時期的警察建築物之一。深水埗警署是典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有着其歷史價值和建築價值。
今天的深水埗分區警署鳥瞰照片。
深水埗為新界城市化發展先聲
追溯於1898年英國人以《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行租借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和島嶼,列為香港的新界址——新界,深水埗地處界限街以北因而列入新界範圍。
1933年9月26日《工商晚報》報道深水埗警署改為深水埗分段警署。
再於1900年,殖民地政府將界限街以北至九龍山脈,東起鯉魚門,西至荔枝角規劃為「新九龍」來擴大市區版圖,將新九龍地區剔出新界行政管治範圍外,逐漸將新九龍作城市化發展。
深水埗是開發新界的先聲,1903年以《土地收回條例》向深水埗原居民徵收土地作為開始,其後移山填海來拓大深水埗的土地。
殖民地政府早期開發深水埗時,已設立第一代的深水埗警署,相信是設於現時警署鄰近的大南街,位於海旁之處。第一代警署正確設立於何年何地有待發掘更多歷史資料作考證。
幾經時代變遷,由於1920年代深水埗人口激增,大南街的第一代警署不敷應用,政府便於新填海所得規劃作軍營土地的邊緣地點,即今天荔枝角道與欽州街交界位置,興建第二代的深水埗警署。
日軍曾用作戰俘營指揮部
第二代深水埗警署於1925年8月9日落成使用,當時是深水埗警區總部暨深水埗分區警署。舊的第一代警署遷入新址之後,曾一度用作人員宿舍。1933年9月,當局鑑於深水埗和新界地方遼闊,因對治安之重視,將深水埗警署改為「深水埗分段警署」,統轄深水埗、荃灣、城門及九龍水塘的大片範圍。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將深水埗軍營改為戰俘營囚禁英軍,而深水埗警署改為戰俘營的指揮部。
筆者收藏的歷史明信片當中,可見1927年的深水埗軍營,箭嘴指示的建築物是第二代深水埗警署。
戰後政府恢復深水埗警署為深水埗警區總部,並於1953年進行擴建,加建現時的A、B、D和E座。深水埗警區總部是統轄包括深水埗分區,包括長沙灣、荔枝角和石硤尾等範圍。1978年位於長沙灣的新深水埗警區總部暨長沙灣警署落成。深水埗警區總部遷入新廈之後,第二代的深水埗「古蹟警署」僅作為「深水埗分區警署」,管轄深水埗分區這個人煙稠密的商住性質之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