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不同往日,疫後全球均鬧人才荒,搶人才既是當務之急,也須與時並進創新辦法。航空業作為疫下人員流失的重災區,鑑於本地勞動人口減少,港府遂推出特別計劃輸入勞工,將為之設6300個外勞名額;對此,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昨表示歡迎,看好本地航空業復蘇將較預期提速,至明年底客運量料可回復疫前水平。另有鑒青年擇業需求轉變,機管局昨舉行的「機場青年就業資訊日2023」,也有別於以往傳統的職業博覽會,透過別開生面的「創新實驗室」等方式,來提高對青年的吸引力。
香港航空業復常較慢,IATA上月出籠的年度報告指,以「收入乘客公里數」(RPK)計算,截至上季末全球國際航班已恢復至疫情的81.6%;惟而復蘇進度並不平均,報告指亞太區僅恢復60%左右。本港方面,機管局的5月份數據顯示,客運量僅恢復疫前約50%,飛機起降量則約60%,預料年底才可恢復到80%,即跟國際現水平看齊。
人手不足乃是最大樽頸。香港航空公司代表協會指出,目前機場人手有5.3萬人,遠少於政府預算三跑啟用後需要的6.9萬人。早於通關前,航空業人手不足問題已引起廣泛關注,業界也提早加強招聘以迎接復常;可惜,補充進度卻不太理想,社會亦恐低估了問題嚴重性。始終,三年疫情令世界變了樣,過去手法或已不再足夠和適用。譬如本港航空龍頭國泰,不單持續請不夠人,尚要優化機師薪俸計算方式等,本月也將到內地目標招聘兩三百名空服員。
新的輸入外勞計劃,無疑有助紓緩人手緊張,但與短口數字相比,當前6300個名額明顯不夠。除了挽留原來人手,吸納更多新血尤其青年入行固然不可或缺,但畢竟時代不同,青年再不純粹追求高薪,他們同樣看重工作是否新潮、好玩,以及是否享有一定自由度等,這個現象舉世皆然。提供逾3000個職位空缺的「機場青年就業資訊日2023」就有所創新,非但會現場招聘及有職業講座等傳統要素,其最大的不同之處乃積極迎合新一代擇業觀:既已獲得數百名中學生報名參與,參加者更可參觀機場「創新實驗室」,跟香港國際航空學院認識機場最新科技與航空課程,在了解機場工作性質和創科應用之餘,也可接受面試指導及體驗化妝等,到場人士完成遊戲般的指定任務尚會獲贈禮券。
新形勢須有新招數,在勞動人口疫後趨跌及青年擇業觀改變的前提下,單靠本地人手已難滿足需求,一味加薪亦未必能吸引青年,所以方法與思維均要不斷創新,不能墨守成規。上述航空業新舉措便深值參考推廣。特首李家超日前透露,計劃進一步放寬「高才通」申請門檻,因為搶人才的競爭「不單要夠,要夠而贏」。打破舊框框,多創新辦法搶人才,香港疫後復蘇及長遠發展,才會更有保障。(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