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於2008年公布計劃將新界邊境禁區陸地覆蓋範圍縮減,並分別於2012至2016年分三階段完成邊境大幅度縮減禁區範圍。從禁區範圍釋出的地區,便成為郊遊人士的熱點和熱門的行山路徑,更有不少郊遊人士喜歡到稱為「麥景陶碉堡」的七個邊境警察哨崗「打卡」拍照留念。
歷史促建特殊碉堡
新界邊境禁區以及「麥景陶碉堡」,是上世紀50年代之時代產物,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港、深邊界,於地緣政治和邊防治安的緊張關係。
1949年6月,解放軍接近深港邊界,港英政府根據英國制定的《香港緊急防衛計劃》開始在邊界設防,封鎖港深邊界。新中國成立之後,於1951年2月正式實施邊境管理。其後,由於非法入境罪行惡化,港英政府根據《公安條例》於1951年6月設立邊境禁區作為緩衝區,令保安部隊於邊境地區布防巡邏,及打擊非法入境及其他跨境罪行。
港英於1954年4月沿深圳河南岸的邊境內築起鐵絲網,從東到西的陸地邊界沿線,設有鐵絲網、碉堡、警署和軍用設施,成為一道內部保安的屏障建設。從東到西依次排列為:沙頭角警署、沙頭角伯公坳警察碉堡、蓮蔴坑礦山警察碉堡、香園圍老虎山又名白虎山警察碉堡、打鼓嶺警署、打鼓嶺瓦碉堡、文錦渡警署、文錦渡南坑警察碉堡、羅湖警署、落馬洲馬草壟碉堡、落馬洲警署、米埔擔竿洲又名白鶴洲警察碉堡。
香港邊區七座警察碉堡的分布示意圖。 林建強提供圖片
以上沿北方邊界於山頭制高點建成的七座警察碉堡,即為警察哨崗,派出警員24小時駐守。碉堡每座的設計大致相同,碉堡面積雖屬小型,但設施足夠應用。每座主樓均以兩層高的八角形或是圓形設計,作為控制室和瞭望台。而左右兩側附建為單層房間,作為駐守警員的室、廚房、浴廁和倉庫,有的碉堡還設有發電機房。碉堡上都裝有探射燈和瞭望台,並可與港英的軍警指揮部直接聯繫。
有趣稱號來源
由於碉堡築於邊陲的山上高地,面向北方形成一列防線,當時的英籍警察便稱之「麥景陶教堂」(MacIntosh Cathedrals)。為什麼會有如此有趣的稱號呢?因為這些碉堡是於時任警務處長麥景陶期內所建設,因而得名。
於1946年至1954年任職香港警務處長的麥景陶CMG, OBE。
由於時代變遷,麥景陶碉堡的特殊邊防歷史任務早已結束,但警方仍於碉堡改用高科技手段執行邊境監察任務,毋須警察留守,只在碉堡外圍以鐵網圍繞鎖上,不予開放。雖然碉堡只有約70年歷史,由於曾在邊防的一段特殊歷史上,擔負過內部保安的邊境守衛和治安任務,加上建築外形奇特,因而這七座碉堡獲評為本港的二級歷史建築,經常有郊遊人士慕名前來「打卡」留念。
作者簡介
林建強,刑事司法理學士,湖北警官學院客座教授。退役香港警察偵緝警署警長,從事刑事偵緝工作卅多年,曾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警察榮譽獎章。學術方面以警察史、犯罪學、幫會等研究方向。亦為歷史文物收藏家,曾獲「全國十大警史文物收藏名家」名銜。編著出版《中國禁毒文物》圖冊。
頂圖:位於香園圍的老虎山又名白虎山警察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