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醫耀華夏】​話說老中醫

【醫耀華夏】​話說老中醫

責任編輯:萬思琪 2021-11-01 09:58:42原創 來源:香港商報網

    老中醫,是指上了年紀的中醫師。去年電視台播放了由著名演員陳寶國主演的電視劇《老中醫》,使中醫及老中醫也在不同程度上火了一把。對老中醫三個字,是人們對具有高超醫療技能,在其專業範圍內,能藥到病除,妙手回春的老醫師的一種尊稱,所以說老中醫三字常帶有三分敬意及尊重。

    全國各地、各省市都有中醫專家門診,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坐堂應診,為民生大眾,治癒許多疑難雜症。老中醫三字在民群中有口皆碑,得到社會上的認同。人們去看中醫,往往喜歡尋找一位老中醫求診,那麼如何判斷是不是一位老中醫呢?人們首先從外表判斷這位中醫師是否是一位老者,再看他行醫有多少年,再看看這位醫師的職稱。要判斷是不是一位有真才實學、有一技之長、有「絕活」的老中醫,不能僅從上述幾點作為根據。

    人的一生,從出生開始,都會經歷少年、青年、中年到老年,這麼一個過程,因從事的行業不同,對老年從業者的稱呼,都會加上一個老字,比如,老師傅、老畫家、老教師、老中醫等等。現代許多專業人士都是從學校畢業,從事所讀的專業。比如,全國各中醫大學,每年要畢業很多學士、碩士、博士,可以說成百上千,到老了,只要還在從事自己的專業,都成為了老中醫。但是,這些老中醫中技能含量相差甚大,大家知道,中華醫學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在它面前「只有博學,沒有博士」,就是說你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沒有可能是樣樣精通的博學之士。盡一生之精力,刻苦學習,只是學到某幾科,某幾個病種,而且要達到「醫者,意也」的思維境界的人,應該為數不多,中醫學歷來有「不為良相為良醫」之說,具有做宰相之材,要具備有多少才智?所以,在一個朝代,或幾十年中,不能出多少名醫。但是學校還是在不斷地「製造」中醫,到老了,全變成了「老中醫」。

1635403417546676.jpg

    年齡老了,但醫學知識不一定同年齡一樣,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從我觀察目前老中醫這個群體存在的現象:

    一、醫術精湛、經驗豐富,對於自己專科範疇內的疑難雜症,能「專意心悟,出神入化」,面對臨證,千人千症,不同的人,不同的症,能應用「超於規矩之外、不離規矩之中」專業思維應對複雜多變臨床症狀,藥方一劑,一矢即中。1965年,我在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內科實習,當時有位男性病人,因每天下午出現發燒,已有二個多月,經中西醫檢查、治療,都未見好轉,後入住醫院高幹病房,由內科主任親自為他診治,一周下來仍未見起色,10天後邀請上海名老中醫、上海中醫學院院長程門雪先生前來會診,程老對病人作了詳細的詢問,再把脈、看舌苔等四診檢查後,仔細查看了主持醫師為病者開的藥方,沉思許久後說:「這張藥方開得不錯。」他指著藥方中其中二味藥說,將這二味藥的劑量對調一下,就可以了。聽從程老醫囑,服用新方,二天後奇跡出現,病人體溫下來了、不發燒了。當時我還是學生,尚不明其中奧秘,後來行醫多年後,才如夢初醒,才明白,當時程老面對病候的千差萬別,抓住了常人覺察不到的微細變化,洞悉病源,掌握疾病變化,達到「慧然獨悟」的境界,把中醫學這種上乘醫技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中規中矩,恪守醫道,對事關他專科的精典理論了解甚多,開出藥方不離傷寒論上名方,或者方出有源,面對臨床千人千症的疑難雜症,有時會顯得力不從心。這樣的老中醫應該屬大多數。雖說醫技略欠一點,但一生默默耕耘在治病第一線,也應是值得被人尊敬的老中醫。

    三、醫技一般,但有「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等頭銜「皇袍加身」,再加上能說會道,說出話來好像句句是真理,字字是珠璣。病人看病往往向着他這些頭銜而來。一天門診下來,到底治好了多少病人,只有「天曉得」。好在病人太多,老中醫太少,在門診還可以「混」得過去。

    四、門診中的「老位子」,這類老中醫往往不善辭令,不會滔滔不絕,善於講解,所以很難擔當教學任務,但是這類老中醫在臨床治療中,常有獨特見解,用藥往往有出奇致勝的功效,他們這些技能藏於心、口難言,好似茶壺裏的湯圓,看得到,但倒不出。他在治療第一線默默地工作,為大眾健康作出貢獻,也是大家值得尊重的老中醫。

1635403440244331.jpg

    五、名醫後人,三代祖傳。中醫界有個習俗,介紹某老中醫時,常常強調名醫後代,三代祖傳的背景,好像這麼一介紹,這位中醫師就成為中醫業界的翹楚、中醫業界的佼佼者。幾十年來,我見到中醫界中不論是內科、骨傷、針灸、推拿等的名醫後人,許多都未見他們超越前輩的醫技才能。俗話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但一些名醫之後,三代祖傳人士,他雖然是青出於藍,但沒能勝於藍,有的甚至連一點「青色」都褪去了。所以,滬上名醫程門雪有「名醫無後」之感嘆。這些名人之後,受於前輩名聲的庇蔭,受益非淺,至於有沒有繼承或者超越他們前輩的醫技,那就很難說了。我們對名醫、名醫之後,應當尊重,感謝他們前輩為中醫事業所作出的貢獻。但尊重是禮節,醫技歸醫技,只有過硬的醫技,名醫之後,才能更加贏得人們的尊重,不要陶醉於三代祖傳這塊金字招牌之中。

    六、信口雌黃,能說會道,好像疾病是被說好的,不是治好的,利用病人對中醫知識的一知半解,用陰虛、陽虛、傷陰、腎虧等一些醫用術語解釋病症,使病者聽得似懂非懂,一頭霧水,來顯露出他的高深學問,他的醫技天下無人能及,帶有一點江湖式的誇張,而用藥往往是方劑學中的簡單的基本方進行加加減減,使病者感到吃中藥是吃也吃不壞、吃也吃不好。

    七、我國地域廣闊,在一些中小型城市、經濟並不發達的地區,一些老中醫默默無聞,他們既無顯赫學位,又無可觀的收入,但是利用自己醫技上的一技之長,為病者服務,這樣的親民老中醫最值得被人尊敬。

    人上了年紀都會變老,從事中醫事業都被稱為老中醫,在一些老中醫身上,我們看到了閃爍的中醫精髓、藥到病除的絕技,他們是中醫界的精英。但有的老中醫,不一定有高超的技能,就像一支大竹枝,看似節節飽滿,而腹中空空。對老中醫是良醫還是庸醫的最好識別方法是臨床實際,能治癒許多疑難雜症的可謂良醫了。對治癒率極低,甚至取效不顯者,只能歸屬於庸醫了。(文 吳文豹)

1635403295706357.jpg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

 

責任編輯:萬思琪 【醫耀華夏】​話說老中醫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