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雄關要塞  長城戰史

雄關要塞 長城戰史

責任編輯:郭昕玥 2021-10-26 09:41:09 來源:香港商報網
    長城,是千百年來中原王朝對抗外敵入侵的大規模軍事防禦工程,也是華夏兒女汗水和智慧的結晶,是人類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蹟。隨着歲月流逝,如今這一世界古代史中的偉大工程已漸漸深入到中華文明基因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文化瑰寶。
 
    長城,西起嘉峪關,東至山海關,號稱「萬里長城」,如同巨龍般橫亙在華夏北方大地上。在這條巨龍蜿蜒穿過的諸多省份中,山西因其地勢險要、位置特殊等原因,其境內歷朝歷代修築的長城具有里程綿長、蜿蜒曲折、雄險巍峨等罕見特色。
 
廣武長城
 
    打開中國地形圖,不難發現山西省在全國軍事戰略上的特殊地位。山西東與華北大平原接壤,西面扼守著關中、河套地區,向北屏蔽著大漠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向南與中原大地隔河相望。這裏地處戰略要道,同時又居高臨下俯瞰中華文明的腹心之地華北、中原地區。這種進可逐鹿中原、退可據險自守的地勢,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形勝」。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守住山西就有了安全屏障,而一旦山西被外敵佔據,則整個民族必陷入危機。這一觀點,已經被從漢唐到明清的無數史實證明。也正因為此,自戰國以來,歷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在山西境內修築長城,加固防禦。
 
    內外雙城  看盡半部戰史
 
    山西境內長城的修築,始於戰國時代至明清為止,整個建造歷史綿延2000多年之久,而且歷代建造的部分,至今都有較好遺存。據統計,山西境內的歷代長城,總長度達到3500公里,其遺址在各地分布多達4276處,因此歷來就有「長城萬里,華聚山西」之說。游山西,就是在閱讀長城的軍事鬥爭史。甚至可以說,游遍山西長城,就相當於讀完了半部中國戰爭史!
 
雁門關長城(楊繼興攝)
 
    山西省內目前能看到的長城,以建造年代來區分,包括有戰國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北周長城、隋長城、宋長城、明長城、清長城等。其中,戰國長城最早被用於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爭。《太平寰宇記》對此記載曰:「秦、趙二壁對壘,相距數里」。秦統一天下後,又在原城牆基礎上進行加固,用於防禦北方匈奴的侵略;而到了漢代,隨着中原王朝與匈奴軍事鬥爭的日趨激烈,山西長城的建設更加受到重視。據《後漢書》的記載,一直到東漢光武帝時期,山西境內依然在大興土木修建長城——「堆石布土,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里。」事實上,這個過程在漢以後的1000多年裏,從來沒有停歇過。
 
    對於研究山西長城的學者來說,最有意思的一段歷史,非明代莫屬。明太祖登基後,把修固長城防禦邊患提升為基本國策,並且將整條長城沿線劃分為九個稱為「鎮」的邊防區,派重兵駐守,史稱「九邊」。其中,山西境內的鎮有兩個:大同鎮、山西鎮,各自負責一段長城的修築和防禦。在明代初期,山西境內長城的位置,基本保持在秦、趙長城稍微偏南的地方。然而到「靖難之變」明成祖       朱棣繼位後,國內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朱棣決定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為了更好地防衛京畿重地,明朝決定在原長城更靠南的地方,修建第二道城牆。這道牆的位置,從原來靠近陰山一線,收縮至山西、河北一帶,被稱為「內長城」。從此,明長城就呈現內外二城並立的局面,成為奇觀。
 
    雄關聳立  感知民族之魂
 
    長城是一道牆壁,為中原和華北大地提供安全防護。然而要守住這道屏障,僅靠牆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最緊要的戰略關卡處,修建功能齊備的關城,才能確保萬無一失。對此,兵家有雲「守城必守關」。關城既是出入城牆的通道,又是防禦作戰時的堡壘。它一般建有城樓和箭樓,重點部位還有甕城、角樓,甚至在城內還建有供守軍登城用的馬道,與長城連為一體。而山西由於地勢特別險要,因此其境內的長城沿線,遍布無數精心修造的關城。
 
殺虎口長城(張民芳攝)
 
    在這些關城中,最廣為人知、也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寧武關、雁門關和偏頭關這「三大關」。其中,寧武關位於恆山余脈的華蓋山之上,始建於明景泰元年,到萬曆年被擴建成周圍約3.5公里、城牆高大堅固,四周炮台、敵樓星羅棋布的堅固要塞。這裏歷代都是戰爭最為頻繁的關口,從匈奴時代開始,北方強敵南下必犯寧武關,千百年來,這裏發生過無數次大戰,悲歌壯烈。
 
平型關
 
    雁門關,位於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同樣是中原防禦北患的重地。自戰國時代起,這裏就是民族英雄輩出的聖地。趙武靈王時期,大將李牧曾在此「大破匈奴十餘萬騎」。漢武帝時,「飛將軍」李廣即在此抗擊匈奴成就千古美名。北宋時代的愛國名將楊繼業,更是在雁門關率領「楊家將」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被後人譽為「楊無敵」。
 
得勝堡
 
    偏頭關,位於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東連丫角山、西瀕黃河,呈現自東向西仰望之狀,故稱「偏頭」。此關地處黃河入晉南流之轉彎處,為歷代兵家爭奪重地,從戰國時起就是戰場。在上世紀抗日戰爭期間,偏頭關是晉西北根據地。1938年,日本侵略軍集中萬餘人分兩路圍攻此處,形勢一度危急。其後在八路軍120師的英勇抗擊之下,日軍被迫撤退、無功而返。自此,這個山西長城上的險關,也成為了全民族抗戰的一面旗幟。
 
偏關長城之望月樓
 
    山西的長城,是中華民族御侮自強的象徵,而長城沿線一座座聳立的雄關,既是壯麗的風景線,也是長城軍事要塞的魂之所系,更是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真實寫照。(楊亮)
 
責任編輯:郭昕玥 雄關要塞  長城戰史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