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列非遺推動發展 惟人才培訓需時 紮作手藝絕處逢生

列非遺推動發展 惟人才培訓需時 紮作手藝絕處逢生

責任編輯:朱劍明 2019-04-21 13:27:38 來源:香港商報

  許爸爸在嘉雄小時候就已鼓勵他,現在成為兒子最年長的「得力助手」。

  【香港商報網訊】擁有多元文化的澳洲,其維多利亞州本迪戈市50多年前曾找本港著名紮作店「羅安記」做金龍,去年「雄獅樓」為該市紮作新金龍,令本土紮作再次揚威海外。然而,紮作業在半世紀的時光裏,經歷由盛而衰,再絕地逢生,雄獅樓店主許嘉雄坦承,紮作在香港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下稱:非遺)後,整個行業環境變好了,他亦夠膽自詡為紮作藝術家,但人力仍然嚴重不足,他期望未來團結業界,大家推動紮作成為國家級非遺,朝培訓人才方向走。香港商報記者 鄭玉君

  許嘉雄(後排右一)與雄獅樓得力團隊,後排左起是徒弟阿麟、侄仔兆基、徒弟二兩,前排左起是女兒、母親及父親。

  打醮神誕例不缺席

  正在趕工的阿麟(左)、二兩(中)及兆基(右),在店裏都做了好幾年,愈做愈有興趣。

  紮作技藝已列入香港非遺清單及代表作名錄,常見的製成品包括花炮、大士王、花燈、龍、獅、麒麟及紙祭品等,新界村落的打醮活動、神誕如天后誕、節慶如中秋節等,都會見到相關製成品。年僅40歲的許嘉雄,是行內少數幾位懂得紮作該些成品的全科師傅。他生於武館家庭,3、4歲時已開始接觸舞獅,自6歲起對紮作獅頭產生興趣,不斷自學,13歲做學徒學藝,約17、18歲邊打工邊創立雄獅樓,再到2005年左右,全身投入雄獅樓,至今已有30多年紙紮經驗。他亦是2008年結束的「港九油燭紙業紮作職工會」最年輕會員。許最為人稱頌為紮獅頭,雄獅樓之名也由此而來,雄是他的名字,獅就是他鍾愛的紮獅頭。

  走進雄獅樓位於筲箕灣商場的店,發覺空間很小,不足300平方呎,周遭放滿紮作材料,只餘中間幾十呎空間,許與「員工們」正在趕工。這些員工逾半都與他有親戚關係,包括父、母、女兒及侄仔,只有兩個是外人,但都是師徒關係。記者不禁問:「還有其他員工嗎?」許搖頭道:「沒有了,今日最齊人。」早前為澳洲做新金龍(本刊下期將推出相關報道),那20多人的團隊都是由親友組成的散工,店根本容不下,大家都是拿材料回家做,像極昔日穿膠花的歲月。

  許嘉雄醉心紮作,保持初心30多年不變,未來希望推動紮作成為國家級非遺。 記者 馮俊文攝

  80年代被內地搶佔市場

  紮作是傳統手工業,親友、徒弟,再加少量外聘員工,大家胼手胝足就將店舖支撐起來。在它還十分興盛的60、70年代也如是。翻查舊資料,當年羅安記、金玉樓、生和隆、黃秋記、寶華等,都是著名紮作店,香港紮龍紮獅世界第一,享譽海內外,英、美、澳等地都來香港訂購,其中羅安記的獅頭,香港不少武館都採用,其紮作技藝得澳洲青睞委以紮龍重任,是理所當然。

  不過,80年代內地開放,人工及材料均便宜,以工廠式規模生產大量獅頭,當時香港獅要過萬元一套,內地獅可低至幾百元,佔據了市場空間,香港紮作生意江河日下,師傅轉行,也不鼓勵親友入行。許嘉雄學藝時,紮作業開始一蹶不振,「我師傅(鄭家桐)話呢行係爛棉衲,餓你唔死,飽你唔親。」然而,從小在武館舞獅氛圍中長大的他,紮獅頭已成為他的維生細胞,由興趣變成職業,多艱難也要堅持下去。除了將獅頭紮得又靚又穩固,讓識貨者成為主人,他亦做殯儀紙紮、節慶品如花燈等為生。

  2017年初,應特區政府之邀到美國三藩市紮作6個大花瓶(下),寒冷的晚上還在趕工。 許嘉雄提供圖片

  政府支持成反彈動力

  從事紮作行業者,市民會稱呼他們為紙紮佬,許嘉雄認為這叫法已不合時宜:「這行廿幾年無好過,但近5、6年形勢轉咗,環境愈來愈好,因為成為非遺後,機會多咗,發揮空間大,啲人覺得香港嘅紮作好特別,矜貴。」他的技藝亦受到別人賞識,包括香港政府。2017年1月,香港駐三藩市經濟辦事處舉辦「慶祝香港特區政府成立20周年」的花燈節目,他去了美國紮了6個大花瓶;去年12月隨非遺辦事處到北京,參與香港20項非遺代表作名錄介紹活動,在恭王府展示他紮作的3個獅頭。「我們很專業,稱得上做紮作藝術家,要時時構思,如一部3D打印機,將紮作嘅東西立體化,以前啲師傅只係無機會畀佢哋發揮、展示。」

  其實,許嘉雄6、7年前曾氣盛的批評過特區政府,指它帶頭將紮作工程如中秋燈會的花燈製作判給內地,不支持保育本地紮作,然時移世易,今天他稱許政府從善如流,當局有聆聽業界的意見。他近5年生意亦已轉型,主力做紮作藝術品、龍獅、花燈、跟藝術團體合作做裝置藝術等。對於有說紮作是夕陽行業,他絕不認同,因為仍有市場:「香港有好多獅隊,學校依家又話學舞獅,有得舞獅就會需求獅頭,節慶又多,需要紙紮品,我根本係忙個不停。」

  學藝需7至8年易失人才

  他說,現在最大問題是人手不足,「一般資質學懂紮龍頭要7、8年,獅頭要幾年,這麼長時間,如何留得住人?以前有個資質幾好嘅學徒,你跟他說這樣做那樣做,他真的做到出來,但做了年多就離開,去做壽司店,沒辦法,這種工作環境,無女溝,放假不定時,趕起工上嚟要通宵,年青人會覺得好悶,人工也不多,只得萬二,人哋就萬六。」

  相信如許嘉雄般自小醉心紮作,30多年過去仍保持初心者極少。有1子2女的他,暫時無人繼承手藝。反而侄仔許兆基對紮作充滿熱誠,年僅20歲的他,已在店裏打工3、4年。兆基說,從小已見阿叔日紮夜紮,覺得阿叔份人好搏命,在耳濡目染下,對紮作產生興趣,愛舞獅的他,數年前曾以自己紮作的獅頭參與香港舉辦的世界傳統獅藝挑戰賽,並贏得第3名,而宏願是希望全世界的舞獅比賽及表演都會用到他紮製的獅頭。

  冀成國家級非遺

  另外兩名學徒阿麟及二兩(本名義量諧音),都是許嘉雄往學校教班時的學生。24歲的阿麟小三時對獅頭一見鍾情,開始學舞獅,中三學紮作,希望紮花燈送給女朋友。他中學畢業後到店裏打工已四年,學懂一些紮作基本功,愈做愈明白這門功夫要用時間浸出來。24歲的二兩中學畢業後做了兩年多貨運,之後到許的店工作,他說從前爛玩,現在人長大,要專心點工作,但有時要通宵趕貨令他吃不消。做了幾年,自覺最滿意作品是六角花燈,他對師傅滿懷感恩,豪言「師傅唔做,我先唔做」。

  早前政府的非遺辦事處推出多達3億元的「社區主導項目」非遺資助計劃,許嘉雄亦有出席其簡介會了解申請詳情。他說對計劃深感興趣,會就如何傳承、推廣及保育紮作技藝定出計劃,期望可讓多些年輕人了解及接觸紮作,進而產生成為從業員的念頭。他未來的目標還有推動紮作成為國家級非遺,「粵劇是國家級非遺,資源多,培訓人才也好些,希望自己?行都可以這樣,但行內工會早已解散十多年」,他說目前最重要是團結業界,而初步接觸的行家,對組織工會反應正面。

責任編輯:朱劍明 列非遺推動發展 惟人才培訓需時 紮作手藝絕處逢生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