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至8日,首屆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大賽將在蕪湖市博物館拉開帷幕。本次比賽匯集各級非遺傳承人、在校大學生以及蕪湖鐵畫興趣愛好者共72人。來自蕪湖職業技術學院產品設計專業的大一學生陳浩表示:「博物館裏打鐵畫是一件很酷很潮的事情,希望更多人來感受蕪湖鐵畫的魅力。」
蕪湖鐵畫歷經三百多年的淬鍊,憑藉「鐵為肌骨畫為魂」的鍛制技藝傳承至今,其賡續地方歷史文脈,兼收國畫藝術之長,成為「徽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之一,現陳列於人民大會堂的巨幅鐵畫《迎客松》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2006年,蕪湖鐵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中華一絕」。
產業化發展煥發新活力
「蕪湖鐵畫主動適應市場需求,在色彩、材料、功能上不斷創新,推出了家裝、賀歲、浮雕、擺件、文創等五大系列產品,並且與木雕、通草畫、工筆畫、水彩畫等相結合,開發了鐵畫書籤、小夜燈、車掛、擺台、首飾等熱銷文創,贏得了年輕消費群體的青睞。」蕪湖鐵畫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到。
近年來,鐵畫文創衍生品更是榮獲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金獎、安徽省旅遊產品大賽金獎等獎項10餘項。自2017年蕪湖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規《蕪湖鐵畫保護和發展條例》正式施行以來,蕪湖鐵畫的基礎性、生產性和整體性保護得到一體推進。
在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鐵畫美學與鍛制技藝》選修課和《蕪湖鐵畫鍛制技藝》必修課為高校學生了解鐵畫、愛上鐵畫、製作鐵畫搭建了平台,累計接受鐵畫課程教育的學生達400餘人。
在蕪湖的重點景區和商業街區,鐵畫研學成為一張特色名片。按照技藝傳承、非遺體驗、教育培訓、文旅消費「四位一體」理念打造的10餘個線下鐵畫鍛制體驗場所極大豐富了當下的研學游市場。2023年以來,蕪湖鐵畫科普展覽累計接待大中小學生超10萬人次。同時,還有「非遺後備箱」「青年博創市集」等活動載體促進鐵畫的展示展銷。
數碼化融合引領新潮流
蕪湖鐵畫本是鐵匠與畫家跨界合作的產物,現如今,蕪湖鐵畫正在積極與數碼化跨界連接,碰撞新的火花。
鐵畫數字藏品,作為一種文創新形態,正在以更年輕化的體驗方式,出現在大眾視野。「數字藏品不是實物,是一種限量發行的虛擬文化商品,具備唯一編號、永久存證、不可複製、不可篡改等屬性,如今受到文化市場的廣泛關注。」長三角信息智能創新研究院數字創意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向記者介紹。2022年,該院與科大訊飛、蕪湖鐵畫協會合作,攜手蕪湖鐵畫傳承人,共同打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數字鐵畫藝術藏品,成功發售《天門煙浪》《松鷹》《富春山居圖》等3D鐵畫數字藏品5000份,均在1分鐘內售罄,銷售額達12萬元,蕪湖市「數碼技術賦能鐵畫非遺保護與傳承」項目也成功入選「長三角人文經濟典型案例」。
「數碼技術賦能鐵畫,有利於鐵畫版權保護,規範文化產品市場交易,還有利於其產業化發展,部分重複性、可替代性的工藝,可以通過3D打印技術完成,從而實現鐵畫藝術品量產,通過降低成本和售價,收穫更多的受眾群體……」藉助新一代信息技術,蕪湖鐵畫重新被更多人關注、討論和收藏,推動了傳統鐵畫藝術的數碼化傳播、傳承。
品牌化推廣激活新流量
「觀眾除了可以現場觀看非遺大師精彩的技藝比拼,還可以在蕪湖市博物館裏沉浸式體驗非遺市集,參觀非遺展覽,購買非遺文創。」蕪湖市文化館(市非遺保護中心)主要負責人表示。2024年「自然和文化遺產日」蕪湖主場活動匯集了蕪湖漿染、通草畫、曹山七傳統糕點等30餘項非遺代表性項目,為遊客打造一場「看得見、嘗得到、能體驗、可帶走」的非遺大集和美食市集。
與此同時,在安徽省美術館10號展廳,「鐵骨畫魂」專題展作為蕪湖鐵畫至今為止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一次展覽,自5月份開展以來,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傳統非遺再次讓人們感受到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時代光彩。
近年來,蕪湖鐵畫積極開拓渠道,「走出去」提聲量。《蕪湖鐵畫大師藝術作品暨鐵畫史料圖文展》作為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級非遺保護專項資金支持項目,先後赴南京、上海、杭州等長三角城市巡展,攜手原創黃梅大戲《鐵畫情緣》走進北京、嘉峪關等地演出,引發強烈反響。
作為「鐵畫藝術之鄉」,蕪湖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也處處彰顯鐵畫元素,蕪宣機場、高鐵站貴賓廳、安徽名人藏館、赤鑄書院等公共場所均設置展示了各具特色的鐵畫作品。此外,還聯合騰訊視頻製作推出網絡熱播劇《雪中悍刀行》的鐵畫版劇照,攝製紀錄片《鐵骨畫魂》、系列短視頻《非遺傳承人》等新媒體作品200餘個,全網播放量達850萬,培育了「儲鐵藝」「鐵畫大師」「徽藝坊」等粉絲量破萬的抖音賬號。
「我們堅持『線上+線下』『文化+旅遊』『展示+銷售』思路,推動蕪湖鐵畫品牌化宣傳。」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持續開展《鐵骨畫魂》專題展進學校、進景區、進軍營、進社區、進鄉村、進文博場館,將鐵畫元素融入更多的城鄉景觀,提供更多鐵畫運用場景,充分展示「鐵到蕪湖自成鋼」的城市文化魅力。(吳軒 柏永)
頂圖:「鐵骨畫魂」專題展在安徽省美術館舉辦(蕪湖市文化和旅遊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