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作為一座城市的文化窗口,要如何推動文化與公眾的「雙向奔赴」?5月17日,在江西撫州,臨川區博物館走進臨川二中校園,開啟了一場在看中品、玩中學、聽中享的文博盛宴,600餘名師生共同領略臨川文化的自然之美、歷史之韻和人文之魂,共同慶祝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
活動啟動儀式
本次活動由臨川區文廣新旅局主辦,臨川區博物館、臨川二中承辦,臨川區圖書館協辦。活動圍繞國際博物館日主題「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將博物館「搬」進校園,設有臨川文化講座、專題展板展示、文博知識問答、青銅圖案長卷繪製以及特色非遺體驗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吸引了眾多師生參加體驗。
「對話」文博 「觸摸」非遺
在臨川二中的體育館前,學生們被一幅幅精美的展板所吸引,上面展示了從古代到現代的各種文物和遺址,以及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講解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們講述了這些文物和遺址背後的歷史故事,讓他們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歷史的厚重感。
現場文博專題展覽
據介紹,臨川區博物館在此次布展中,堅持「展教並重」,力圖讓展覽「活」起來、「動」起來。室外按照「憶過往,做現在,寄未來」的活動脈絡,開展了文物專題展覽、文博知識有獎問答、文物法及四普宣傳等區域活動。
學生們展示自己製作的非遺手工作品
除了生動豐富的流動展覽和知識競答,現場的非遺活動體驗更是有趣有料。「製作漆扇要準備好漆和一盆清水,將調好的漆滴落在水中,通過吹動或攪拌水面讓紋路自然變換……」在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耐心指導下,學生們體驗著漆扇非遺,不一會的功夫,一把流雲變幻、充滿詩情畫意、盡顯中式美學的漆扇讓大家一飽眼福。現場還有紮染、紙扇、雕版印刷和手繪文物畫長卷等特色鮮明的非遺手工項目,每一項非遺都有著獨特的製作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工作人員的現場講解、親手示範指導下,同學們紛紛動手實踐,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傳統文化變得可知可感,同學們盡享傳統智慧傳承的快樂。
第二課堂 「走近」才子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們正在同歷史名人王安石進行一場穿越世紀的對話……」在臨川二中玉茗講堂,同步開展的臨川傳統文化講座也博得全場陣陣掌聲。此次活動特別邀請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項目創新部副主任樂偉歡博士走進校園,開展了一期精彩紛呈的「趣談臨川文化名人」專題知識講座。
知識講座現場
樂偉歡博士圍繞臨川文化名人,講授了王安石、晏殊、饒毓泰、遊國恩等一大批「臨川才子」的故事,讓大家感受到了這塊厚重的文化土壤上,俊彩星馳,名儒輩出,悠久的歷史,豐厚的積澱,孕育出燦爛的「臨川文化」。他以精湛的學識和獨特的見解,深入淺出、旁徵博引,帶領學生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了解歷史名人,領略臨川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後他勉勵廣大臨川學子牢固樹立遠大理想,不斷增強知識本領,敢於創新,善於創造,主動扛起新時代的使命和擔當。
樂偉歡博士做主題為「趣談臨川文化名人」的知識講座
整堂講座融學術性、實用性、指導性於一體,在座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樂偉歡介紹,為了讓這次講座契合博物館日的主題,並符合學生群體的關注點,他在準備中特意增強了互動性、趣味性,讓同學們在這「第二課堂」中真正感受到臨川文化的魅力,增強對家鄉的文化自信。
活動大合影
此次臨川區博物館以移動博物館的形式,讓傳統文化走近學生,推動青少年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是一次文化創新傳播的生動實踐,活動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高度評價和熱烈反響。副館長任茶花表示,今後還將充分發揮文博資源優勢,通過「線上+線下」、「引進來+走出去」、「科普+紅色+古色」等方式,向不同群體提供形式多樣的博物館文化服務,進一步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的橋樑,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讓更多人了解博物館所承載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營造全社會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濃郁氛圍。(記者 黃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