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宮,是古代地方政府設立的學校,堪稱地方的「最高學府」。明清時,學子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院試,才有資格進學宮讀書。進了學宮,才有機會參加鄉試、會試、殿試,最後進士及第。
位於今天廣東韶關湞江區風采路上的韶州府學宮,就曾是古代韶州的「最高學府」。
韶州府學宮牌匾
粵北重要的官方教育機構
據《湞江區志》(2012年版)記載,韶州府學宮,又稱府文廟,始建於北宋景德三年(1006),時稱先聖廟,為祭祀孔子用。北宋至和二年(1055),韶州知州胡牧選用此廟創辦韶州府學,改建為學宮。
從此,韶州府學宮成為粵北重要的官方教育機構。自韶州府學宮創辦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近800年間,曾培養出70餘名進士。
曾佔地近10000平方米
韶州府學宮曾是佔地近10000平方米的廟學一體建築群,主要由櫺星門、東西兩廡、崇聖殿、名宦祠、鄉賢祠、大成殿等建築組成。
明萬曆年三十年(1602),韶州府學宮曾毀於火災,南韶道張德明捐俸重建,此後屢有維修、重修、增修。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取消科舉制後,韶州府學宮逐漸荒廢,石欄、櫺星門、泮池、戟門、叨倫堂、東西兩廡、崇聖殿、尊經閣、名宦祠、鄉賢祠等相繼被毀,現僅存主殿大成殿。
明代遺留的卯榫結構樑柱
紅色遺址
韶州府學宮大成殿曾見證了革命歲月。1925年冬,韶關曲江縣農會成立後,從當時全縣達1000餘人的農民自衛軍武裝中,抽調300餘人成立曲江縣農民自衛軍大隊,由歐日章任大隊長,葉鳳章任副大隊長。這支農民自衛軍大隊,就駐紮在大成殿。
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在廣東的國民黨反動派也製造了「四一五」反共清黨事件,北江革命局勢進入低潮。
為組織力量北上討蔣,中共廣東區委決定成立北江工農自衛軍。這支軍隊調集曲江、清遠、英德、樂昌、仁化等縣的農民自衛軍常備隊,北江農軍學校、南韶連政治講習所學員,以及鐵路工人糾察隊組成,共約1200人。
5月,北江農民自衛軍北上武漢。出發前,部隊集結於韶州府學宮,在大成殿前誓師、住宿。後來,一部分自衛軍參加了「南昌起義」。
韶關市區內僅存的明代建築
新中國成立後,當地曾多次對韶州府學宮大成殿進行修葺。2008年10月,韶州府學宮大成殿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韶關市區內僅存的明代建築。
大成殿屬夯土高台建築,台基為「凸」字形,前為月台,後為殿基,磚或石條鋪面。台基四周用花崗岩石板為壓欄石,設方形葫蘆頂望柱,柱間設長方形石欄板。
月台左、有、前三方設石踏步,兩旁護以垂帶石,中間御道上有保存完好的「魚躍龍門」浮雕。
「魚躍龍門」浮雕
大成殿主體建築平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面寬為五開間23.9米,進深三開間15.7米,通高16.4米,建築面積375平方米。
大成殿為九脊重檐磚木結構,保留明代建築風格。殿頂布黃色琉璃瓦、綠色瓦當滴水,正脊原飾有石灣彩陶塑雙龍戲,垂脊4條、兩邊勾畫蝙蝠和回紋,戧脊4條,兩邊勾畫龍頭,蝙蝠和網紋。殿內有金柱8根、角柱4根、檐柱10根,皆為覆盆形石柱礎。塗有紅漆的卯榫結構樑柱,是留存的明代建築遺構。
如今,韶州府學宮大成殿內陳列着孔子和儒家思想為主題的展覽。大殿正中,供奉孔子雕像,房梁高懸着「萬世師表」牌匾。兩側,高大連排的古風書櫃把殿內間隔為「萬世師表」「學優則仕」「鍾靈毓才」三個主題展覽區,分別展示儒家學說的發展、科舉制度的演變和韶州古代教育的概況。
先師孔子行教像和「萬世師表」牌匾
歷經千年歲月,韶州府學宮依然為韶關延續傳承着一方文脈。《廣東印記》之《韶州府學宮》,帶你走進韶關古代高等學府,遙想科舉路上的艱辛坎坷與春風得意。(記者 李芳 通訊員 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