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日-5日於深圳保利劇院,上海崑劇團傾全團之力、重磅推出崑曲巔峰之作全本《牡丹亭》,呈現湯翁原著精髓,復原崑曲風流雅韻。
上海崑劇團建團四十多年以來,對崑劇《牡丹亭》的修改提高與演繹曾有十餘次之多。在此期間,憑藉不同演員各具特色的多版本藝術呈現,在國內外戲劇舞台上享有盛譽。上海崑劇團從研究原點出發,探本溯源,創排全本55出崑劇《牡丹亭》,通過上、中、下連續三台大戲的體量,深入挖掘經典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以今人視角,講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崑曲藝術佳作。
此次全本《牡丹亭》凝聚了業內頂級專家團隊和主創團隊,更為當下一批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秀青年人才提供舞台實踐機會。上昆特邀著名戲劇導演郭小男擔綱本劇導演,並在已故著名劇作家王仁傑劇本縮編的基礎上,親自參與本次全本《牡丹亭》的劇本縮編工作,特邀蔡正仁、岳美緹、張靜嫻、李小平等國寶級崑劇藝術家傳承指導,已故著名作曲辛清華、著名作曲周雪華、李樑擔任唱腔音樂設計,國家一級舞美設計黃海威擔任舞美設計,上昆「五班三代」強大演出陣容為骨幹力量共同參與。劇中「杜麗娘」和「柳夢梅」扮演者由「昆四班」的羅晨雪、胡維露挑梁「全本」。「昆三班」梅花獎得主吳雙在劇中分別飾演「判官」和「完顏亮」。上昆所有優秀青年演員全程參與55出「全本」的創演。
全本《牡丹亭》將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死愛情放在更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下展現,使全劇尤其是中、下本充斥着愛情、理想與社會的聯繫與碰撞,提升了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除了《驚夢》《尋夢》《寫真》《鬧殤》《玩真》《幽媾》《歡撓》《冥誓》《回生》《硬拷》《圓駕》等表現愛情主線外,該劇保留了許多杜父的折目,從下鄉勸農到苦守揚州,險平李全兵亂,成為一條副線貫穿全劇。此外,發揮上昆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優勢,演繹塑造好杜夫人、春香、陳最良、石道姑、判官等劇中配角,為以文雅見長的生旦戲增色增趣。
該劇的唱腔音樂根據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成書的《納書楹曲譜》整理改編。在遵循傳統崑劇藝術的前提下,對南曲唱腔柔婉流麗有餘而剛勁跌宕不足等特點進行調整與豐富。唱腔配器和配樂充分發揚民族器樂個性較強的特點,劇中多次採用古琴、古箏、笙等樂器,包括全劇開幕曲也採用古琴奏的崑曲主調,創作出貼近情節人物、清新流暢、細膩雋永的音樂形式風格。
舞台呈現結合宋明歷史文化和美學特徵,將詩化的境界和巧妙的場景充分融合,完整傳遞原著戲劇精神。導演堅持「舊中見新、新中有根」的創作理念,結合崑曲本體與現代審美,將傳統戲曲的身段程式、誇張表演、科諢武戲等表現手段熔為一爐,以虛幻朦朧、詩意唯美的舞台氛圍,典雅端莊、妍麗明亮的演出氣質,烘托表現杜麗娘和柳夢梅多彩壯觀的人生、對自我身份的認同及生命意義的追尋,再現湯翁的藝術精神和東方式奇幻的「愛情神話」。
郭小男導演認為,「要不斷開掘作品的文化內涵,深入探究作品的精神內涵,是我們這代人重要的文化使命。不偏頗、不簡化、不丟失原著文脈,保留和發掘作品中彌足珍貴的價值體系,忠於原著精神,創新表現形式,讓全本《牡丹亭》通過本次創排獲得正本清源式的回歸與重塑,使之更為持久地表達和弘揚原著的精神內涵與價值意義。」(記者 黃鳳鳴)
頂圖: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