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台灣同學組隊粘結構,收穫了獎金、快樂!」 8月19日下午,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生張軒寧興奮地在朋友圈曬照表達喜悅之情。他與同為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學生的買莉原,加上逢甲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學生許愷芸組隊參賽,共同完成了一個三層桁架結構,在加載測試中,這個作品表現不俗,最終獲得獎項。這個結構模型上端兩側,分別是紅筆寫下的「兩岸一心」「共同進步」。
今日下午,隨着各獎項花落各家,第八屆海峽兩岸青少年創客大賽在同濟大學圓滿落下帷幕。本屆大賽由海峽兩岸關係協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辦公室、福建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務辦公室指導,同濟大學、台灣逢甲大學、福州大學共同主辦。
頒獎典禮在同濟大學四平路校區衷和樓舉行,海協會會長張志軍,上海市委常委陳通,同濟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方守恩,國台辦綜合局局長、海協會秘書長孫升亮,上海市台辦主任鍾曉敏,楊浦區委書記薛侃,上海市台辦副主任陽禮華,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葉霖霖,逢甲大學副校長唐國豪,同濟大學校董徐勇明等出席,為獲獎學生頒獎,同濟大學副校長婁永琪主持。典禮前,張志軍觀摩了比賽作品,並與海峽兩岸參賽選手親切交流。
張志軍在講話中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方興未艾,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聚焦在關鍵科學技術的創新競賽上。中華民族正迎來推動乃至引領人類技術進步的新機遇,兩岸中國人,特別是兩岸青少年協同創新、攜手打拼,可謂正當其時。今年大賽關注的可持續發展、人工智能、創客精神等命題,都是兩岸創客需要共同面對的時代課題,其中湧現出的優秀作品,展示了兩岸青少年對新科技的濃厚興趣與無限激情,彰顯了兩岸中國人共謀技術創新、共促文明進步的宏偉願景和民族精神。
方守恩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大賽是對各參賽學校創新教育成果的集中檢閱,促進了兩岸青少年的深度交流,加深了學校間的人文學術交往,拓展了兩岸教育科技交流的內涵。同濟大學歷來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願意和海峽兩岸的兄弟高校攜手,共同培養致力於民族復興的優秀創新創業人才。
唐國豪在致辭中表示,兩岸年輕學子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一直是兩岸關係不可或缺的一環。希望兩岸學生在最沒有語言文化隔閡的情況下,彼此理解認識、攜手合作,共同面對未來。衷心期盼經過這一次大賽的洗禮之後,各位參賽學生都能擁抱新趨勢、持續精進,未來為兩岸乃至全球的發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這不僅僅是一場競賽,更是一次文化的交融、智慧的碰撞。」逢甲大學學生洪嘉筠作為參賽學生代表發言說道,我們不僅能夠演示個人的創新成果,更能跨越學校的界限,攜手合作,共同追求創新與卓越。通過參賽,兩岸青少年在創新和高科技領域深度協同,並朝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海峽兩岸青少年創客大賽自2016年至今已連續舉辦八屆,吸引了3300餘名兩岸青年參與。本屆大賽以「挑戰新科技,攜手向未來」為主題,共設有「開源創新」「結構挑戰」「建築數字未來」「人工智能」「減塑行動」和「數字時代永續交通」六大賽道。大賽吸引了558位青少年選手參賽,規模創新高,其中223位來自台灣地區,項目組數為107組,部分是由兩岸青少年聯合組隊。台灣地區參賽選手主要來自逢甲大學、中華大學和台灣大學等高校,大陸地區參賽選手主要來自同濟大學、福州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等高校。大賽通過工作坊、現場製作搭建、成果展示等方式,展現兩岸青少年崇尚科學、追求卓越的風采,促進兩岸青少年在合作中增進了解,在比賽中建立友誼。
結構的多層建築模型、基於ChatGPT的枱燈、指接榫結構設計與建造、基於塑料工業生產的二氧化碳捕集監測系統、足球賽事場上事件識別、智能道路抗滑預警與自驅動傳感……無論是現場設計製作,還是賽前提交、現場展示,各賽道創新作品精彩紛呈,引來不少觀者駐足。
「結構挑戰」賽道以3-4人組隊,用統一的桐木條搭建一多層建築結構模型,並將各結構模型在同濟大學振動台試驗室進行加載測試,看哪些模型能在模擬地震的作用下穩固不倒、最終取勝。「開源創新」賽道以「眾智未來」為主題,關注中華文化、教育、環境、健康、城市未來等可持續發展領域,結合創新設計理念和前沿科技,創造具有社會和產業價值的產品,以闡釋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創客」。「建築數字未來」賽道旨在促進青少年對數字設計和機械人建造的未來想像和技術研究,由工作營、線下搭建、成果展示三部分內容組成。「減塑行動」賽道旨在為海峽兩岸青年學子提供交流與探討人類共同關切的重大環境議題的平台,各參賽隊伍圍繞「塑料污染治理」這一問題提出各自的解決方案。「人工智能」賽道旨在進一步激發廣大青少年對於人工智能這一前沿科技的熱情,並搭建海峽兩岸青少年攜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各種傳統行業深度融合交流的合作平台。「數智時代永續交通」賽道圍繞「綠色交通與智能交通」主題展開,旨在探索麵向未來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路徑。(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