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歷來是我黨工作的優良傳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堅持調查研究,形成對客觀事物的正確認識,才能真正認清形勢,理清思路,改進工作,準確把握科學發展的系統性和規律性,促進各項事業健康順利發展。「沒有調查權,沒有發言權」,調查研究作為保證和提升政府行政質效的謀事之道、成事之基,持續提高調研工作的質量和效率、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是調查研究工作永恆的要求。
2023年3月19日,中辦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中強調「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開展調查研究,提高科學性和實效性」。在數字時代蓬勃發展的今天,展開調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必須緊跟時代發展,比以往的傳統方式更加豐富和強大。因此,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數碼技術等技術手段展開調查研究,對全面挖掘信息、發現問題、提出有效解決措施等有着重要的意義,也是各級政府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從工作效果看,面對以往調查研究常用的座談交流、問卷調查、現場走訪等老方式,相應的應對手段層出不窮,一次調研過後,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付出巨大,但取得成功甚微,實屬事倍功半。而在信息數碼化、研究體系化的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型數碼技術的出現與不斷成熟,為進一步提升調研工作質量提供了新的答案。例如:在傳統的數據收集方面,人工收集的速度過於緩慢,核算匯總的過程漫長影響調研工作的效率,現在可以藉助大數據平台、在線智能問答系統提前收集數據,後期用可信區塊鏈等管理數據,提高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在任務分配環節,人工分配不僅耗時耗力,一旦工作人員脫離工作崗位,相關工作隨即斷檔,新接任工作人員需要很長時間進行熟悉,現在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調研任務分配系統,設定「問題導向」指令進行任務精準匹配,或用大數據分析方法確定調研項目清單等,時限調查研究計劃的一鍵生成。
當然,從形式上看,雖然傳統研究調查行業正處在從傳統調研向線上調研的轉型期,隨着科技發展,未來調研工作必將更多地藉助大數據、人工智能。但這並不意味着調研工作已經可以脫離人腦的學習活動。在實際過程中,沉迷數據信息的量,過度地專注於收集定量數據,而忽略了「質」的部分,這種把定量數字凌駕於定性洞察之上做法經過大量事實證明並不可取,定量數據分析無法取代人腦分析法的洞察作用。除此之外,線上調研也暴露了諸多問題,如網絡人群抽樣其代表性有不夠嚴謹的風險,能否真正取代傳統抽樣?網調數據的隨意性過高,質量是否可靠?凡此種種,都證明人腦尚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近階段的未來,通過利用數據融合的方法逐步搭建線下線上相混合的新型調研模式,將來自兩種調研方式的樣本有效融合,即:利用數碼技術優化調研數據處理方式,通過技術手段篩選、評價調研數據,從而利用雲技術的強大村處理建立巨大的數字雲數據庫,同時,將人腦通過分析法和思維洞察得來的分析內容轉化為存儲內容,將定量數據缺乏的心理影響、歷史沿革、個人活動等具備複雜性的變量因素轉化為補充信息,從而建成「厚數據」庫,成為未來新數據的高質量比對樣本。從理想狀況看,這種線下、線上融合調研的方式,在基礎發揮傳統調研方式中人腦在精細分析環節核心作用的基礎上,有效解決傳統方式面臨「速度」困境,推進調研模式的專業化和科學性,是具備提高執行效率、提升調研質量的巨大前景的,可以作為一種科學的調研方式進行嘗試和推廣。
故而,政府機關應按照數碼化改革的要求,着力整合宣傳資源,運用技術手段和行政手段打通部門壁壘,推動數字媒介和數字平台的融合貫通,建立巨大的「一體化」數字平台,作為進一步充實和加強調研工作力量的強大補充,促進信息交流和相互合作,切實提高調研工作水平。(于征新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