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後鄱陽湖水文情勢發生了顯著變化,長江補水疊加鄱陽湖流域五河補水,均難以恢復到平均水文狀態。擬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可有效恢復鄱陽湖流域水文節律,應加強監測監控和江湖關系協調工程與非工程的綜合治理措施。」2月10日,江西省水利學會2022學術年會暨贛鄱科普大講堂活動在江西南昌舉行。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水安全研究院院長夏軍就2022年江西鄱陽湖極旱面對的若幹問題提出思考及建議。
夏軍院士
「適度的水利工程建設措施是有必要的」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願望的「生命湖」和「幸福湖」。然而由於環境變化的影響,近些年來鄱陽湖卻屢遭水旱災害及生態影響的危機,其中包括枯水時間提前、枯水歷時延長、超低水位頻現等。「由於鄱陽湖流域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與江湖關系,其水文過程與生境結構復雜,造成生態環境退化的影響與成因呈現多樣性的特性,導致鄱陽湖的水文情勢發生顯著變化,其中水旱災害如極端幹旱已成為鄱陽湖水安全、經濟社會-生態安全最為突出的災害之一,不僅是江西省也是長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態安全不得不面對的重大現實問題。」夏軍院士表示,變化環境下人與自然和諧需要工程與非工程綜合治理措施,其中擬建鄱陽湖水利樞紐工程在與三峽水庫和鄱陽湖流域五河入流水工程措施協調配合下,可有效恢復鄱陽湖流域水文節律, 應加強監測監控和江湖關系的協調。「根據相關歷史資料、模擬數據進行客觀分析,我認為適度的水利工程建設還是有必要的。況且鄱陽湖水利樞紐並不是建一個大壩,是建閘,『調枯不控洪』,對於調節水文節律還是有重要作用的。」
夏軍指出,鄱陽湖作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生態濕地,擁有復雜和敏感的生態系統,人類也處在一個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人類跟自然既要和諧相處,也要有一定的治理措施。
夏軍在江西省水利學會2022學術年會上作報告
「我們追求的是一個『人水和諧』的狀態」
「我們對水利工程建設要有一個科學和客觀的認識,發揮它在防洪抗旱以及經濟供水和生態保護的作用。當然對河流阻隔產生對魚類等一些的不利影響,也要通過工程的生態功能的設計和通過科學調控將影響減少到最小。」面對鄱陽湖水利樞紐建設過程中的一些反對聲音,夏軍強調,無論是采取工程措施還是非工程措施,都不能簡單地「一刀切」,需要有一個恰當的協調機製,即應對環境變化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的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相對人而言的。不能說只追求『純自然』的生態理念,我們追求的是一個人水和諧的狀態,就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綠色發展理念,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治理。」
夏軍還補充道,「最近一次去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調研,發現有閘控製留住了水的碟形湖區域,能看到候鳥群的棲息與生活。而沒有閘控製的湖泊,在極端幹旱下都發生嚴重的水域幹涸,鳥類也不去了,植物、魚類、底棲動物死亡了,這也是對生態系統的毀滅性打擊!談『保護生態』要科學,留住水,鳥來了,魚活了,生態系統就保持了。」
「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組合缺一不可」
「2022年長江極端幹旱事件,既有經驗也有教訓,值得總結、分析、思考和改進。長江不僅有洪水,也有周期性幹旱,長江及鄱陽湖流域防禦極端幹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也存在較大的短板,亟待加強和改進。」夏軍指出,應對水旱災害適應性管理,既要有鄱陽湖水利樞紐等工程舉措,也要有預警、預報、調度及保險和法規組成的非工程措施,二者缺一不可。建議加強多部門協同創新與合作,提高預測能力;提升應對水旱災害包括旱/澇急轉的綜合管理能力,推動江西和國家的防災減災和流域水系統安全的科學發展與進步。
夏軍著重強調,現在也不能僅盯著工程措施這一方面,還要著眼於後工程時期問題的研究和智慧管理。他建議加強鄱陽湖流域防禦水旱災害、生態保護及綠色發展的總體戰略與科技創新研究,將流域規劃工程建設提升到長江大保護高質量發展新的階段。
鄱陽湖是長江流域最大的通江湖泊,與長江關系密切。「我認為鄱陽湖生態問題應該從長江全流域著眼,必須在防洪抗旱、水資源調度、環境治理等要素從上下遊、城市群等統籌協調,整體布局。而鄱陽湖流域和江西省是最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遇,因為它的行政邊界和鄱陽湖的流域邊界高度重合,達到97%,這就代表著它能夠比較好地實現綜合治理。」夏軍對江西有信心。(郭美勤 彭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