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華東師範大學發佈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2)」。據悉,該指數自2015年起每年對外發佈,今年是第8次對外發佈。從指數研究報告看,在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協同發展能力中,上海以66.40分位居第一,連續八年位居榜首,龍頭作用顯著。
發佈會上,指數研製首席專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指出,該指數根據區域協同發展、區域創新系統、區域發展韌性、增長極等科學理論,構建了包括經濟發展、科技創新、交流服務、生態支撐等四大領域,綜合GDP水平等18個具體指標的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指標體系。
曾剛認為,採用指數計算、空間自相關分析、指數趨勢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級城市大數據,對標全球城市最高標準、最好水平設定目標值與閾值,對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協同發展能力進行了系統評估。
今年最為值得關注的是,為深入貫徹二十大報告精神,系統測算綠色發展成效,2022年生態支撐領域選用「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數量」作為重要指標之一,旨在反應長江經濟帶110座城市在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等工作方面的顯著成效,刻畫該市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全過程中取得的成就。
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2)表明,協同發展能力前十強城市依次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漢、重慶、蘇州、無錫、寧波、合肥。無錫因生態支撐能力強勁進步三名。廣安、萍鄉、荊門、婁底、邵陽、荊州、淮北、益陽、池州、隨州則位列排行榜的後十名。
曾剛指出,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各分領域表現存在一定差異。龍頭城市上海以及杭州、南京、成都、武漢、重慶、蘇州、無錫、寧波、合肥、長沙等高級區域中心城市分別具備了較強的對全流域、對所在區域的協同發展能力;尤其是上海,在科技創新(91.58分)、交流服務(94.13分)、經濟發展(81.11分)三個領域基本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得分均位列第一,龍頭城市效應明顯,引領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得以顯著增強。
縱觀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演進,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持續穩步上升,城市體系橄欖型結構不斷優化。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2)表明,110座地級及以上城市呈現出6等級橄欖型結構特徵:上海是龍頭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在長江經濟帶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漢、重慶、蘇州、無錫、寧波、合肥、長沙10座城市是能力較強的高級區域中心城市;昆明、貴陽、常州、鎮江、舟山等33座城市是在個別領域表現突出的一般區域中心城市;淮安、玉溪、衢州、內江、麗江等36座城市是區域重要城市,往往地處較為重要的區位或擁有某方面獨特的資源稟賦;昭通、滁州、吉安、宜春、孝感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間的地方重要城市;亳州、六安、巴中、淮南、懷化等15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務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
同時,2022年城市綜合協同能力得分平均值為12.91分,比2021年增加了0.36分。2022年綜合協同能力10分以上城市由2021年的51座增至62座,達到110城市總數的56.36%,相比於2021年增長10個百分點。
發佈會上,與會專家們對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指數(2022)進行了深入交流和點評,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監事長,國家自然基金委地學部主任,英國愛丁堡皇家學會外籍院士傅伯傑院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所長常紀文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鄧偉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副書記成金華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區域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江蘇重點高端智庫·蘇科創新戰略研究院理事長陳雯教授;上海紐約大學原校長俞立中教授;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二級巡視員徐慶生等來自政界、學界、商界的資深專家和知名人士對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指數(2022)予以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他們認為,今年的指數在之前七年指數研究報告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考慮了高質量綠色發展維度,系統構建了由科技創新、經濟發展、交流服務、生態支撐四大領域18個核心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站在民族復興和百年變局的制高點,這一指數必將為國家及地方相應政策的制定提供極具參考價值的科學依據。(記者 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