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響起,數位身穿羊披的跳菜藝人在忽高忽低的樂聲中,他們時而翻轉跺腳、時而大步舞盤......這是雲南省南澗縣開展國家級非遺項目彝族跳菜培訓的現場,同時也是對南澗跳菜國家、省、州、縣四級代表性傳承人年度傳承的工作進行考核。
文化遺產是民族的文化印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徵,南澗縣歷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圍繞「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大力開展以「南澗跳菜」為主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民族文化事業蓬勃發展。
2003年3月,南澗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跳菜藝術之鄉」,2008年6月,南澗跳菜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至目前,南澗縣共有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名錄50項,其中國家級名錄1項,省級名錄3項,州級名錄13項,縣級名錄33項;共有國家、省、州、縣四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64名,其中國家級1名,省級11名,州級16名,縣級36名;州級民間藝術大師9名。
培訓傳承國家級非遺項目南澗「彝族跳菜」。(南澗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強化規範管理 加大非遺保護力度
南澗縣通過健全工作機構、完善非遺數據庫、規範非遺保護管理、建立保護制度等,強化規範管理,加大非遺保護力度。
2016年9月,設立了「南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掛牌在縣文化館,核定編制1人,主抓民族文化遺產普查、申報、管理、保護工作。同時對全縣轄區內民族民間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進行了全面普查,目前,普查已覆蓋全縣所有自然村組,完成所採集視頻、錄音、照片等非遺資料的整理、編輯和建檔等工作。建立了國家級、省級、州級、縣級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傳承人體系,健全四級數據庫管理和四級檔案管理。
通過制定《南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考核管理制度》,有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合理保護和有序、正常延續傳承。頒佈《雲南省南澗彝族自治縣南澗跳菜傳承與保護條例》,為「南澗跳菜」的傳承保護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促進跳菜的科學有效管理和良性發展。
強化項目爭取 改善非遺保護條件
通過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非遺傳習所建設力度、保障傳承人傳承補助經費等,強化項目爭取,改善非遺保護條件。建成國家級非遺項目南澗「彝族跳菜」傳承展示中心,實現了南澗跳菜的「一站式」展示和系統化傳承。建成覆蓋8個鄉鎮文化服務活動中心,全縣81個行政村(社區)實現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縣內符合開放條件的所有公共文化設施全部向社會免費開放,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場所。
2017年以來,南澗縣先後爭取到大理州生態保護區項目資金77萬元,建成13個非遺項目傳習所,用於傳習所開展傳習活動。
培訓傳承國家級非遺項目南澗「彝族跳菜」。(南澗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強化傳承培訓 注重非遺人才培養
通過免費培訓紮實開展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跳菜骨幹培訓輔導工作,紮實開展以演代訓工作、傳習所傳習活動,實施南澗跳菜「五個一百」工程等,加大非遺人才傳承培養。
2017年以來,南澗縣每年均組織不少於2次的非遺法律法規及項目技藝傳承人群集中培訓;組織百名跳菜藝人培訓3期,集中培訓跳菜專業人才300多人;舉辦跳菜骨幹培訓6次,集中培訓300餘人;舉辦三區人才培訓6次,集中培訓500餘人。同時,抓好跳菜職業教育,在縣職中開設跳菜專業,累計培養跳菜藝術專業人才200多人。
目前,已命名「跳菜名人」87人、「跳菜名隊」33支、「跳菜名村」31個、「跳菜舞台」21座、「跳菜名店」21家。同時依託已建成的13個非遺項目傳習所,督促該傳習所代表傳承人面向當地群眾廣泛開展代表性項目技藝的傳授傳承活動,形成繼承和創新並舉的良好氛圍。
強化宣傳推介 重視非遺傳承發展
南澗縣充分利用雲南公共文化雲信息微信平台,大理非遺特色數據庫平台,分級分類加強對南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民族民間優秀文化等的宣傳介紹,為廣大群眾了解南澗非遺搭建起展示渠道和平台。
通過積極參加各級非遺展演交流活動,《南澗跳菜》《三道彎》《狂弦無量》《蒙化調》等一批展現南澗非遺項目的作品獲得多次殊榮,參加了2017年國家文化部組織的「古韻中原」全國非遺展演和2018年央視農民春晚;與中央電視台、雲南電視台、東方衛視合作,錄製播出文化旅遊節目《城市1對1》《幸福賬單》等欄目,專題宣傳以跳菜為代表的南澗非遺文化。
編撰《南澗跳菜》鄉土教材、《南澗民間剪紙圖集》等書目,走進縣內各中小學開展鄉土文化教育課堂;聘請跳菜、山歌、剪紙、刺繡、少數民族語言、彝族蘆笙製作、彝族羊披製作等優秀傳承人,適時開展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機關活動。籌建南澗縣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陳列室,共收集彝族跳菜、民族服飾、民間刺繡、茶馬古道文化等傳統文化實物300餘件,在推動優秀民族文化傳承和保護的同時,進一步增強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李艷娟 通訊員 李鎧 阿皇)
頂圖:非遺文化傳承進校園活動。(南澗縣融媒體中心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