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安徽黃山市歙縣獅石鄉獅石村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基礎上,以「微改造、精提升」為抓手,在「微改」「精提」中鑄魂創新,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青山綠水成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成為當前鄉村建設「微改精提」的獅石樣板。
一個村風文明、產業興旺、旅遊興起、美麗和諧的新獅石,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獅石鄉獅石村地處歙西南邊陲,與浙江省淳發縣毗鄰,自古便是「踏兩省三縣」之地。獅石平均海拔800米以上,森林覆蓋率高達98%,有着數千畝風光秀麗的原始森林,境內遍布峽谷、奇石、溫泉、千年紅豆杉、古民居、土樓房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1927年,方志敏領導的工農紅軍進駐獅石,開展革命鬥爭,獅石村村民100多人參加紅軍,闖下了「百紅村」的美譽,留下了眾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獅石村的「微改造、精提升」主要做到了「五個融合」。
與傳承紅色文化相融合
紅色是獅石最鮮亮的底色,結合挖掘紅色文化,拍攝了以當年紅軍戰士堅守十幾年的戰鬥故事為原型的微電影《信仰》,編撰出版《紅色獅石》一書,賡續紅色基因。九面巨大的紅色牆繪,抒發了當年紅軍與老百姓魚水情、不忘初心的豪情。
通過對紅色文化的不斷挖掘,精選出9個生動紅色故事,以牆繪的形式畫在沿公路兩旁綿延十公里的民房高大的牆體上,十分醒目,給人激勵。
9個故事中,有為紅軍送軍糧、送軍鞋的,也有掩護紅軍、開展阻擊戰的,很好地概括了紅軍隊伍在獅石的十年間的革命歷程。據了解,牆繪故事均為縣政協文史委及縣作協作家共同發掘並形成文字,安徽行知學校美術教師潘潔文和她的同事歷時兩年完成。
站在一幅幅紅色牆繪旁,當年戰火紛飛的歷史縱深感躍然眼前。獅石村還邀請到安徽省黨代表、徽州剪紙非遺傳承人吳笑梅進駐獅石校園創作剪紙作品,多方面多角度展現當地的紅色革命歷史。
與打造黨建教育基地相融合
獅石是一片紅色熱土,革命遺址,紅色故事眾多,是接受紅色教育、傳統教育的好去處。將瀕臨倒塌的程氏樹德堂祠堂,改造成「紅色獅石革命村史館」。整理當年紅軍在獅石的9個重大事件,以展板的形式在村史館中展出。收購村史館旁閒置的農房,打造成「清貧文化禮堂」。
「兩館」的打造,讓文化自信成為鄉村振興的原動力。現已被中共黃山市市直機關工委、中共黃山市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納入全市首批基層黨組織主題黨日活動基地、歙縣政德教育基地、歙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今年「七一」建黨101周年,有107家黨組織,3000多名黨員前來參觀學習。
與天路內涵提升、山水生態美相融合
徽州天路獅石段,全長28公里,其中16公里在海拔千米以上。2021年「十一」前夕,徽州天路全線拓寬改造完工,徹底解決了獅石人走出大山的難題。徽州天路獅石段也一躍成為華東地區最高、皖浙贛邊區最紅、百姓心中最美的天路。
為了進一步提升徽州天路獅石段內在品質,在徽州天路最佳觀景位置,主要節點上建設了3處觀景台,在這裡可以仰望高山雲海,也可俯瞰兩省三縣萬家煙火。今年以來,結合徽州天路邊坡治理和覆綠工程,適時推出「三名工程」,以名人栽名樹走名路的方式,豐富天路的文化內涵。
車在天路跑,人在景中行。觀景台的建造,名樹認領和掛牌及28個名人在大鵝卵石刻字留痕天路等微改造的實施,無疑增添了天路的內核,使之一躍成為廣大驢友趨之若鶩的網紅打卡地。
與打造「乾淨村落」相融合
為打造乾淨村落,獅石村在人居環境整治和「微改造」中拆除旱廁100多個,在公路彎道處用鵝卵石建設了多處嵌入式的停車場、強村公司出資5萬元聘請2名保潔員,常年對28公里徽州天路和村莊的邊邊角角進行保潔。
在全村開展「文明戶、衛生戶、黨員示範戶」三戶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全體村民文明衛生素質和鄉風文明的氛圍。
與發展主題、產業振興相融合
綠色是獅石高質量發展的底氣。獅石村鵝卵石地標石牆建設,是一個彰顯綠色發展靈魂的微改之舉。獅石村在微改造中,在坑口古橋頭一塌方處用當地河道的鵝卵石新建石牆,標註着獅石村的發展主題和特色亮點:中國最佳原始森林休閒體驗地、皖浙贛邊區紅軍村、黃山市溫泉村、黃山市紅色研學村。鵝卵石景觀牆均為當地石料,成本低造價廉,不僅治理了塌方邊坡,還打造出了一處新的景觀點,吸引遊人在此留影。
此外,利用廢棄的茶廠,改造成溫泉居客棧;利用廢棄的民房,打造成獅突泉高端民宿群農家樂;利用廢棄的隊部,改造成高檔的「獅紅」牌紅茶加工廠,壯大集體經濟……
鄉村振興任重道遠。幾年來,獅石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長曹健在徽州天路這篇紅色土地上走了兩百多趟。曹健認為,解決農村產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難題就是一條橫亙在發展道路上難以逾越的天路,只要初心不改,心中有信仰,不畏艱難,穿越天路,就是坦途。(記者 吳敏 通訊員 汪政宣 江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