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6月25日,是第32個全國土地日。6月17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該省近年來保護耕地和自然資源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情況。
在會上,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楊林安副廳長介紹,該廳大膽探索、改革創新、狠抓落實,嚴守耕地紅線,在城鎮化、工業化快速發展進程中連續22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為該省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嚴格落實耕地保護 大力推進實施新一輪墾造水田
廣東省GDP連續30多年位居全國第一,作為經濟和人口的第一大省,各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長期處於旺盛狀態,難免佔用一定面積的耕地,耕地尤其是水田的占補平衡一直處於偏緊狀態,可供開墾為耕地的後備資源潛力日益匱乏。
根據國家部署,前兩年廣東開展了第三次國土調查,摸清了全省自然資源「家底」。據廣東省自然資源廳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周琳靜介紹,廣東全域耕地都是「一年三熟」,平均質量比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別高出4等多,其中水田佔比超過七成,光照、水熱條件都很好。截至2020年底,全省耕地總量2848萬畝,人均耕地面積僅0.23畝,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5。3畝以下的耕地圖斑個數佔80%,但面積僅佔7%。各類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年均超過6萬畝。總的來看,廣東耕地質量好,數量少,破碎程度高,建設佔用需求多,保護的難度和壓力很大。
耕地佔補和進出「雙平衡」是國家對耕地保護提出的新要求,面對這個「雙壓力」,廣東積極應對。楊林安表示,2021年,廣東在全面完成上一輪30萬畝墾造水田任務基礎上,印發《廣東省墾造水田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對墾造模式、利益分配機制等進行優化改進,並明確2021-2023年全省每年至少墾造水田5萬畝,三年至少墾造15萬畝的目標。全省累計動工墾造水田41.5萬畝,完工36.6萬畝,超額完成了2021年5萬畝年度墾造任務。累計形成水田指標25萬畝,徹底還清16.3萬畝歷史承諾,有力保障了162個重大項目落實水田占補平衡。省級累計出售墾造水田分成指標7.2萬畝,粵東西北地區累計向珠三角地區售賣1.5萬畝水田指標,獲得收入112.82億元,有力促進了區域資源優勢互補和平衡協調發展。
與此同時,廣東「全鏈條」遏制違法用地,在省土地管理改革協調領導小組下設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工作專項小組,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統籌謀劃、合力推動全省制止耕地「非農化」工作。建立耕地保護動態監測監管體系,組織開展耕地衛片監督,對全省耕地尤其是永久基本農田、補充耕地、墾造水田種植利用情況進行季度監測,並將「非糧化」圖斑數據移交農業農村部門,配合其依法依規整改處置。
此外,記者獲悉,今年5月底,該廳聯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和廣東省林業局印發《關於嚴格耕地用途管制有關問題的通知》,提出六個方面16條措施,制定了耕地「進出平衡」的工作指引,嚴格管控耕地轉為其他農用地及農業設施建設用地。
加強資源要素供給 提升重大項目自然資源服務水平
廣東不少重大項目用地都涉及耕地。楊林安介紹,近期該廳出台了多個關於完善規劃修改管理制度等文件,提出了國土空間規划過渡期規劃支持性政策,如在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和用地審批中,對列入國家、省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地級以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交通和水利專項規劃的交通、水利項目,在不涉及佔用永久基本農田和生態保護紅線的情況下,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辦理相關手續。此外,省已按照一定比例向各地預支了國土空間規劃新增建設用地規模。
楊林安透露,截至目前,各地剩餘的用地規模,預計能夠滿足近兩年的需求。各類城鎮工業建設以及鄉村振興等項目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可以使用預支規模,採用表單化的審批方式,手續非常簡單。
加強重大建設項目要素供給。落實「用地指標跟着項目走」,對納入重點保障的項目用地由國家直接配置計劃指標,對11類民生設施用地及鐵路綜合開發用地、固定資產投資額100億元以上重大先進制造業項目、7個大型產業集聚區起步區基礎設施用地等由省指標統籌安排,實行先進制造業計劃指標預支制度,充分保障重大項目用地需求,確保好項目不缺指標。
在會上,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處副處長吳鋆也表示,從今年開始,該省在用地審批環節實行重大項目自然資源查詢服務,提前介入,在建設項目選址階段,為項目的多個選址方案提供查詢服務,指導項目單位在項目選址時,不佔或少佔耕地。項目確需佔用耕地的,要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做到「先補後占」「佔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總的來說,就是要做到嚴審、快審、廉審,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和節約集約用地的同時,推動重大項目依法開工建設。」吳鋆說。(記者 徐紅 通訊員 楊德倩 馮建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