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百度Create 2021(百度AI開發者大會)在「希壤」APP召開,這是國內首次在元宇宙中舉辦的大會,可同時容納10萬人同屏互動。此次大會聚焦「創造者精神」,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人機共生時代正在到來,創造者們將迎來中國人工智能的黃金10年。未來10年,AI將成為改變世界的有力工具,千行百業將被智能化重構,人們的生存空間將大大拓展。
此次大會為期3天,分為1場主論壇和20場分論壇,邀請100多位行業專家、技術大咖、企業合作夥伴及一線開發者展開技術大討論,同時百度將發佈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智能交通、量子計算、生物計算等多項前沿領域的技術進展和落地應用。
智能交通可使一線城市5年內不再限購限行
社會進步主要是由技術創新驅動。隨着技術浪潮不斷奔湧向前,人工智能成為新一代創造者手中改變世界的工具。
大會現場,李彥宏從智能交通和航天兩個維度分享了人工智能帶來的新機遇以及對人類能力邊界的拓展。
在李彥宏看來,智能交通將是影響未來10-40年的重大變革,可使5年之內中國一線城市將不再需要限購和限行,10年之內基本解決擁堵問題。
百度從自動駕駛出發,基於聰明的車、智慧的路,把人工智能、5G通信、雲計算等技術深度融合到交通領域。今年三季度,百度無人出行服務品牌「蘿蔔快跑」共提供11.5萬次的乘車服務,成為全球最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提供商。「蘿蔔快跑」計劃在2025年擴展到65個城市,在2030年擴展至100個城市。百度AIR智能道路系統將在全國數十萬個城市路口實現「城市級」信控實時優化,並在全國數百萬公里道路實現對車輛的安全護航。
汽車機械人是百度對汽車未來發展的判斷。集度汽車機械人擁有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貫穿「自由移動」「自然交流」「自我成長」三大產品理念。李彥宏在演講中透露,集度計劃2022年上半年發佈首款汽車機械人概念車,並於2023年實現量產交付。
百度智能雲數字人平台「曦靈」發佈
大會現場,王海峰發佈百度智能雲數字人平台「曦靈」,該平台可為各行各業提供多種數字人生成和內容生產服務,進一步降低數字人的應用門檻。為聽障朋友提供手語服務的AI手語主播、央視網數字人小C等,也在大會上亮相。目前,百度打造的系列數字人已遍佈各行各業。
11年前,百度開始深耕人工智能領域,並堅持開源開放的理念,為沒有技術資源和研發能力的機構和創造者提供技術平台,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發展。
百度大腦不僅為創造者準備好了「AI工具箱」,更為社會和產業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技術「大底座」。王海峰表示,百度大腦已經具備標準化、自動化和模塊化的工業大生產特徵,進化為AI大生產平台。百度大腦最新核心技術突破——知識增強大模型「文心」已於近日發佈,其中,百度聯合鵬城實驗室推出全球首個知識增強千億大模型「鵬城-百度?文心」,在60餘項任務上取得業界最好效果。
深度學習平台百度飛槳目前匯聚406萬開發者,服務了超過15.7萬家企事業單位,覆蓋數十個行業,創建了47.6萬個模型,位居中國深度學習平台綜合市場份額第一。
百度打造的綠色算力底座,包括自主研發的AI晶片「崑崙芯」、高性能極致彈性的異構計算平台「百舸」以及綠色節能的數據中心,為AI技術研發及大規模應用提供高效、穩定的算力支持,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百度還將AI應用到生物計算、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領域。在生物計算領域,百度推出業界首個mRNA疫苗序列設計算法,可以在短短十分鐘內找出穩定的疫苗序列。
百度大腦已有近1400項開放能力,基於百度智能雲「雲智一體」的優勢,將AI技術輸送到製造、能源、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助力中國經濟、社會數碼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
製造業領域,百度依託「開物」工業互聯網平台,全方位幫助企業實現降本、提質、增效,加快轉型升級,目前「開物」已在重慶兩江新區落地;能源領域,百度智能雲與國家電投集團東方能源共同打造「智慧數字熱網」,並構建數字熱網、融合社群網、聯通政務網「三網融合」的創新模式,探索節能減碳新路徑;智慧城市領域,百度將建設海淀城市大腦的經驗拓展到區縣、鄉村,在「中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昆明官渡區,百度智能雲打造的「城市大腦」通過智能生產、智能城市管理參與鄉村振興。
五年內將為社會培養500萬AI人才
創新事業呼喚創新人才。百度在AI人才培養上持續投入,目標是讓中國在AI人才競爭中走在世界前列。
大會現場,李彥宏為10位優秀青年學子頒發百度獎學金。百度獎學金設立於2013年,旨在激勵全球範圍內在人工智能領域卓越、有巨大潛力的中國學生,目前已投入近2000萬元專項資金。
此外,百度還開創了與政府、企業、高校聯合培養AI人才的新模式。今年8月,百度成立「百度松果學堂」,以飛槳為依託,融合AI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技術競賽、產業實訓、科研基金,打造AI人才培養平台。
截止目前,百度已經培養超過100萬人工智能人才。李彥宏在大會上表示,未來百度還將持續推動AI人才培養,五年內為社會培養500萬AI人才。(記者 林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