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以“迭代未來”為主題,由天九共用、胡潤百富主辦,深圳商報、老闆雲聯合主辦的“2021中國超級創客年度峰會暨天九-胡潤中國瞪羚企業·未來獨角獸榜單發佈盛典”在深圳盛大舉行。天九共用集團全球CEO戈峻、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天九共用數字科技集團董事長李勝峰、深圳商報編委張玉斌、全球化智庫研究員埃德加·佩雷斯,以及產、學、研各界嘉賓共同出席,見證榜單揭曉,並與現場的投資人、創業者就雙創領域的前沿趨勢,展開了“華山論劍”式的精彩討論與深度交流。
尋找有潛力的“未來獨角獸”企業
天九共用集團全球CEO戈峻在致辭時表示,中國的創新創業正在進入2.0階段,從過去追求加速度到今天追求高質量,而創新,是推動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抓手。今天的創新由中小企業主導,但中小企業由於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很弱,在成長期很需要資源扶持。天九共用通過海選、路演等方式,找到那些有潛力的“未來獨角獸”企業,通過平臺力量幫助它們彙聚資源、加速發展,在三年內有望成為真正的獨角獸,以此樹立標杆,引領產業升級。胡潤研究院搜集了近1500家新興行業非上市企業數據,從中甄選出了171家中國高成長性瞪羚企業,上榜數量比去年增加71家,其中新上榜114家,29家企業通過最新一輪融資成長為獨角獸企業或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而退出榜單,1家企業因被並購而退出榜單,13家企業因經營不善而退出榜單。
誰是今年上榜企業“星”勢力
在本次上榜瞪羚企業中,51%提供軟體或服務(去年66%),49%有實體產品(去年34%)。60%以B2B為主(去年32%),40%面向消費者(去年68%)。以B2B為主的瞪羚企業比去年增加近九成,主要因為今年新上榜企業以來自生物科技、企業服務、健康科技和半導體行業的企業居多。
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解讀稱:“中國創業環境最近火熱,今年瞪羚企業總數增至171家,創下歷史新高,比去年多了七成,比兩年前多了一倍多。各地高校、導師級企業、企業家以及投資機構對於創業者的幫助巨大,中國的資本市場對創業企業的融資和規範化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科創板和最近成立的北交所,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到中國最成功的創業企業”。“疫情後這兩年,大健康行業高速發展,是瞪羚企業推動最多的行業,預計未來一年大健康行業有可能成為獨角獸企業的第一大行業”,胡潤補充。本次發佈的除了“2021天九共用·胡潤中國瞪羚企業”之外,天九共用與胡潤百富對上榜企業做了進一步研究分析,從資源共用的方向,找到一批在地域範疇內具備快速擴張潛力的企業,評選為“2021中國市場擴張力優秀瞪羚企業”。
本次會上還發佈了“2021年中國瞪羚企業搖籃城市”榜單。評選的主要依據是城市新誕生的瞪羚企業數量,以及對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配套政策和資源彙聚能力。在這次評選中,上海、北京位居前兩位,作為“創新之都”的深圳超越杭州,排名第三。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不斷發展新業態,多項政策鼓勵創新創業,成為了創業者的“夢想之城”,也因此孕育了越來越多的瞪羚企業·未來獨角獸。目前深圳科技型企業有7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底已逾1.8萬家,在5G通信、基因測序、無人機、新能源等多個領域的發展都躋身中國前沿。2021年,除了成長速度較快的瞪羚企業·未來獨角獸外,代表更廣泛創新主體的中小創新企業也倍受關注。此次大會還頒發了“2021中國新經濟未來之星”獎,這些企業相比瞪羚企業更為新銳,更為資本市場關注,具有創新的技術成果、商業模式,具備顛覆行業的潛質,有望成為下一個瞪羚企業·未來獨角獸。
打造創新企業全鏈條服務體系
天九共用數字科技集團董事長李勝峰對中國創新企業成長加速計畫階段成果做了彙報。他表示,“中國創新企業成長加速計畫”迄今共收到報名專案580個,經內部專家團隊篩選,其中45%的專案符合天九共用的加速服務標準。從行業分佈上看,創新專案主要集中在企業服務、醫療健康和電商行業,分別占比13%、10%、9%,其次是先進製造、智能硬體和軟體服務,均占過審專案的7%。從地域來看,北京、廣東、上海是創新專案的主陣地,三地專案占了總量的55%。據悉,“2021中國超級創客月”將於12月7日在天九老闆雲App線上開幕,超級創客月將聚焦新消費、新科技、政策紅利、企業服務、社區經濟五大領域,在為期一個月的時間內,通過線上線下兩種形式,探索雙創發展之道,為創業者和轉型企業家提供發展新思路。記者在採訪華泰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張丹時,他表示,投資人最重要的一筆“財富”,就是自己的商業案例積累,尤其是在日新月異的新經濟時代,創業模式變了,增長邏輯變了,於是投資思維也要不斷升級。天九共用可以幫助這些有需要的創新企業,加速全國佈局、聚攏商機、對接資源。投資人、創業者要對變化足夠敏感,才能發現新的商業機會。中國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很多傳統行業和創新專案的結合點都有著巨大機會。天九共用其實也抓住了這個機會,打造了國內少有的鏈接傳統行業和新經濟的共用平臺。(記者 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