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國綠色智慧城市發展智庫報告(2021)》在上海桃浦論壇上發佈。該報告從「綠色城市」「智慧城市」與「人文城市」三個方面綜合考察城市綠色智慧發展能力,通過單位GDP能耗、高危企業數量、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行政審批事項網上辦理比例、智慧交通完備率、城市道路通勤水平等具體指標進行科學論述。
2021年中國綠色智慧城市發展排行榜
報告顯示,綠色智慧城市發展排行榜前十名依次為:北京、深圳、上海、廣州、珠海、杭州、南京、南昌、武漢、蘇州。
據悉,中國綠色智慧城市發展水平排行榜服從Zipf規模位序分佈規律,得分與其排序的擬合優度達到了91.89%,擬合效果較好。從總體空間格局來看,我國綠色智慧城市建設水平空間差異明顯,呈現東高西低、省會城市和沿海沿江城市較高的態勢,東部地區以高水平集聚為主,中西部省會鄰近地區以高低水平並存的極化為主,其它地區則呈低水平集聚態勢。
從各個領域關聯來看,智慧城市與人文城市呈現出較強相關性(0.706),綠色城市與人文城市呈現微弱正相關(0.101),綠色城市與智慧城市不相關(0.073),表明中國城市綠色技術創新仍然任重道遠。
報告建議,建立綠色技術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國家平台,應在拓展綠色技術國際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析的基礎上,梳理、集成現有綠色技術開發、應用、支持機構,建設國家級綠色技術聯合研究、開發、應用網絡化平台體系,建立基於公益性的政府扶持、社會主導、企業化運行的平台運營機制,着力解決綠色技術供給不足、供需脫節、協同滯後等「短板」問題。
報告認為,發揮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綠色智慧發展方面的龍頭帶動作用。注重與國家19個城市群建設規劃、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充分發揮核心城市在科技、人才、產業、行政等方面的優勢,重視區域綠色智慧創新合作網絡建設,啟動我國現有綠色智慧城市信息觀測、分析、發佈機構的系統集成,建立可信、可用、權威信息發佈平台。以區域生態系統修復、綠色技術共享、碳排放市場建設、多方互動合作為抓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探索生態服務價值增值、實現新途徑,將「美麗中國」、「生態中國」、「智慧中國」落到實處,增強人民群眾的參與感、獲得感。
報告提出,建立全國統一的綠色智慧示範市國家評選獎勵辦法。在開展系統科學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建議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牽頭,協商生態環境部、科學技術部、自然資源部等中央相關部委,制定統一的綠色智慧城市示範市評選標準、流程、辦法,開展統一的綠色智慧城市評選與獎勵。
报告称,爭取聯合國人居署、環境規劃署更大支持,擇機推出聯合國綠色智慧城市「上海獎」評選,推動國內、國際綠色智慧城市建設經驗交流共享、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城市責任落實。
該報告由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孫偉平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教授聯合領銜編制。(記者 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