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世界級的製造基地,也是智能製造發展的先行區。建設高水平智能製造專業集群,需要不斷推動產業人才培養向複合型、創新型轉型。7月29日上午,在第二屆四川裝備智造國際博覽會「產教融合形成創新策源地、人才新高地」平行論壇上,來自政、產、學、研各領域嘉賓及專家通過高校、企業、政府之間面對面交流,就裝備製造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展開研討。
「產教融合形成創新策源地、人才新高地」平行論壇現場
德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蒲正在致辭中表示,希望通過研討,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發展機遇,在新發展理念指導下,優化產教融合機制,進一步釋放活力、培育人才,更好服務經濟社會戰略發展需要。
德陽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蒲正在論壇上致辭
伴隨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智能製造已成為重構製造業新格局的重要動力,成為製造業競爭的制高點。新製造呼喚新人才,新人才渴求新教育。如何實現校企精準對接,開啟產教融合新格局?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教育部西門子杯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創始人張貝克以《智能製造人才轉型與升級——理念與實踐》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指出,人社部數據的分析預測,2020年,智能製造領域人才需求為750萬人,人才缺口300萬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將到達900萬人,人才缺口預計450萬人。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將成為智能製造產業「頂樑柱」式的人才。中國製造業企業面臨的人才痛點,有戰略、組織、技術與人才轉型結合能力不足,缺乏自我持續疊代的機制設立能力,缺乏應對未來挑戰的能力等。張貝克認為,智能製造人才要具備終身學習力,能對跨界領域新知識和技能敏捷學習,持續不斷學習提升自我認知;要具備創新創造力,能有用更為高效、低成本或更靈活的方式創新地為客戶創造價值的能力;要具備協調溝通能力,能夠積極尋找共同的結合點,鍥而不捨協調資源達成共贏;要具備分析洞察力,透過表面看到實物抽象本質;要具備行動領導力,能展望前景,並將其轉化為戰略以及執行的能力。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教育部西門子杯中國智能製造挑戰賽創始人張貝克以《智能製造人才轉型與升級--理念與實踐》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中科院納米公司董事長武興華以《產業升級時代的製造催化劑》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隨着製造業智能化的升級改造,我國智能製造產業呈現逐年較快增長的趨勢。智能製造裝備是先進制造技術、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在裝備產品上的集成和融合,體現了製造業的智能化、數碼化和網絡化的發展要求。中科院納米公司董事長武興華帶來了題為《產業升級時代的製造催化劑》的主題演講。武興華指出,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中國製造2035》都明確把新材料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目前,以納米科技為代表的新材料領域已被提升至戰略層面,成為國家重點扶持領域。我國的納米材料主要應用於紡織、包裝、電子設備、能源、環境、信息、生物醫藥等行業。武興華認為,隨着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心地位的確立,汽車、機械、電子設備等行業必將保持持續增長,特別是經過納米技術的改性,有優越產品性能的橡膠、塑料、塗料等產品的國內外需求都將有很大增長,下游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納米材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預計2022年我國納米材料市場的規模可達到1955億元水平,還將廣泛影響環境、能源、信息、生命健康等其他產業,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論壇上,在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聶秀東的主持下,國機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鵬、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新望、北京工商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孫踐知、成都工業學院產教融合處處長黃曉燕等進行了圓桌對話
如何抓住當前深化產教融合改革的歷史機遇,將「渴求人才」的社會共識轉化為「投資於人」的現實行動,加快形成創新策源地、人才新高地·論壇上,在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聶秀東的主持下,國機工業互聯網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鵬、中制智庫理事長兼研究院院長新望、北京工商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孫踐知、成都工業學院產教融合處處長黃曉燕等進行了圓桌對話,大家認為,裝備製造企業、政府相關部門要大力吸納優秀人才資源,重視高端裝備製造人才儲備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不斷推動產業融合和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讓研究成果轉化更為實際,打造面向世界、引領未來、輻射全省的創新策源地及人才新高地,推動四川高質量發展培育新引擎。(記者 梅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