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迎建黨百年之際,原河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文明辦主任白石與年輕黨員幹部分享了自己的「入黨故事」。
白石部長今年68歲,黨齡49年,是在新疆中國核試驗基地,俗稱「馬蘭基地」長大的。在那裡,親眼目睹了老一輩革命者在艱苦的條件和惡略的環境中實現了中國的第一個強國夢。16歲那年,也就是1969年,被應徵入伍到新疆烏魯木齊天山大東溝的陸軍五師的步兵第十三團,成為了一名天山深處的大兵。
「記得第二天天還沒亮,就乘上大卡車告別了馬蘭基地,前往烏魯木齊。天氣很冷,坐在卡車的大廂板上,雖然裹著皮大衣,但仍凍得瑟瑟發抖。汽車穿越天山,行駛在磋板路上,劇烈地顛簸。一直到了後半夜,被拉到一個深山溝裡。下車一看,是一排排整齊的乾打壘營房。等天亮,眼前是一個大山坡,山坡上面的大山上一片片原始森林,山峰一座疊著一座,還能看到遠方的雪山。駐地不遠處是一條深深的大山溝,那條山溝就叫大東溝。」白石現在回憶起還是感慨萬千,「3年後,也就是1972年11月的一天,指導員把我叫到了連部,一見我就高興地向我表示祝賀,我一頭霧水,心想有什麼喜事可祝賀的?指導員對我說,你被批准加入黨組織了!此時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黨組織這是多麼神聖,他們是由楊靖宇,江姐,雷鋒,歐陽海等這樣的人組成的!如今我也加入了這個隊伍!」
接下來,是一段心驚動魄的新兵集訓後,參加國防施工的故事。白石說,這個工程就是要把這條山溝裡的一座大山掏空並打通,戰時飛機從一個洞口進去掩蔽起來,需要時又從另一個洞口滑出,進入山溝外的跑道起飛。那時我們國家還比較落後,挖山洞沒有大機械,基本靠人工手持的風鑽打眼放炮,用鋪有小鐵路的軲轆馬(手推小鐵車)向外運石碴,再用木頭回填支撐洞頂。飛機洞庫比火車隧道的高度和跨度都要大得多,塌方的概率也高得多。一次,營八連的一個班正在坑道的頂部搞回填作業,一個巨大的平板脫落,這個班被從十幾米高的坑道頂部砸下來,幾根用作回填的一摟粗的紅松木被砸得粉碎,人從石碴里扒出來,已分不出個兒來,其中還有一名當安全員的十五六歲的小兵。屍體被分成幾堆,也辨不出誰是誰,埋在山坡上,栽下幾塊木板做了墓碑。
白石說,「那幾年,在施工中犧牲了不少戰友,部隊換防時,山坡上留下了一片烈士墓。那時「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每個軍人的座右銘,遇到艱難險重的任務,大家都搶著上,但最重最苦最危險的活兒,最終都落在老兵身上,由黨員來承擔。那時的黨員就是不一樣,其先鋒模範作用處處體現,感染著我們這些新兵,崇尚英雄求上進。」
日月如梭,光陰似箭。2012年,白石代表河北省委宣傳部到新疆巴州做一個文化項目,任務完成後,請求前來陪同的自治區委宣傳部的同志帶自己去一趟天山大東溝。一路上,那久別了的戈壁大漠和大山大溝,讓自己的心久久不能平靜!
「那年入伍時走過的磋板路,已變成了高速公路。山坡還是那個山坡,山上的森林還是那片森林,遠方的雪山還是那座雪山,山溝還是那條山溝。但是當年的乾打壘營房早已不見蹤影,已換成了一排排樓房軍營,不遠處筆直的飛機跑道上整齊地排列著殲十戰機。山溝裡的飛機洞庫也已廢棄,聽說已被封存了多年。最後,我來到山坡上的烈士墓地,一個個墓冢上面長滿了野草,還有一朵朵色彩斑斕的山花,在微微山風的吹拂下不停地搖曳著,就像是這裡的主人在默默地迎接遠道而來的我,深情地歡迎我這個久別了多年的老戰友來看望他們,無聲地講述著半個世紀前這兒發生的故事。」白石說,「他們有的在犧牲時還不是黨員,甚至還未來得及寫入黨申請書,但我堅信,他們雖然形式上沒有入黨,但思想上已經入黨,他們為自己祖國的安全和家鄉父老鄉親的幸福生活,早早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這個整整跨越了半個世紀的「入黨故事」感動了每一位年輕的黨員幹部。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不但處處體現,還強調了「思想上入黨」。也就是說,在形式上、名義上入黨還不算是真正的黨員,只有在思想上有堅定的信念和遠大的理想,並為其付諸於實際行動,才是真正的入黨。(記者 楊秀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