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上午,北京城市副中心舉行「重大工程綠色建設、技術創新」專題發佈會。北京城市副中心工程辦總工程師陳曉峰,首發集團東六環入地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處負責人何歷超,京投公司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公司副總經理李志剛,北投集團重大項目總監、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出席發佈會並介紹相關重點工程項目情況。北京城市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主持發佈會。
據北投集團重大項目總監、三大建築項目部總經理陳宏達介紹,城市副中心劇院、圖書館、博物館三大建築創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築集群各自獨立建設的模式,實現了三大建築、共享配套設施與軌道交通預留車站五個單體建築一體化設計建設的新模式。遊客可從地鐵換乘站,經由三大建築共享配套設施,直接進入三大建築參觀遊覽,實現遊覽路線無縫銜接。
■城市副中心劇院:總座位約5500個 滿足四管制交響樂演出要求
城市副中心劇院是位於大運河畔的「文化糧倉」,設計理念源於通州古糧倉和運送物資的船舶,建築面積約12.53萬平方米,高度為49.5米,包括歌劇院、音樂廳和戲劇院及室外劇場,總座位數約5500個。
陳宏達介紹,劇院項目內部主要採用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結構圍合舞台、觀眾廳與後台區域,外部遮罩大跨度鋼結構網殼,形成寬敞、高大的通透前廳,內外部空間均呈現出大跨度、高凌空的特點。
此外,聲學設計是劇院建築的重中之重,劇院各廳堂的設計充分對標國際一流劇院的聲學標準進行設計,為保證劇院達到國際頂級的音質效果,歌劇院混響時間設計為1.5秒,可滿足西方歌舞劇演出要求;音樂廳混響時間設計為2.0秒,可滿足四管制交響樂演出要求。聲學工程師和建築師共同對四個觀演廳進行了三維精細形體設計,精確控制觀眾廳內的聲學反射和散射。此外,音樂廳和歌劇院的背景噪聲、環境要求均高於國家甲等劇院要求。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機械書庫快速響應讀者借閱需求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坐落於六環公園邊「森林書苑」,設計理念源於中國傳統「赤印」和銀杏樹葉片,建築面積約7.5萬平方米,建築高度22.3米,設有古籍文獻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架閱覽區、智慧書庫等功能分區,日接待量約為5000人次至8000人次。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地下一層以文獻典藏作為主要功能,在建設中引入了國際領先的「智慧機械書庫」技術,該書庫面積約3400平方米,高約16米,設計文獻總典藏能力可達到650萬冊,運用自動化技術融合文獻的「採編分典流」業務,以信息處理和文獻流通為依託,有效提升藏書量和檢索效率,可實現高密度存儲庫本、高效率流通借閱、高質量服務讀者的目標。機械書庫能夠快速響應讀者的借閱需求,並精準完成文獻自動出入庫動作,實現了從傳統圖書館「人找書」到「書到人」的服務模式創新,充分體現出智能圖書館的功能定位,為廣大讀者帶來圖書借閱新體驗。
城市副中心圖書館項目還將採用高度方向無分格的超高玻璃幕牆,為廣大讀者營造更加舒適的閱覽體驗。本項目外立面由276塊超高玻璃幕牆玻璃圍繞而成,其中最高玻璃幕牆高達15.05米,最大板塊重達10.77噸,且幕牆板塊互為支撐體系,板塊間鋸齒形設計,無論外形還是受力體系都屬國內首例。
■大運河博物館:採用隔震技可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
大運河博物館是鑲嵌在城市森海中的「運河之舟」,設計理念源於古運河圖景中的船、帆、水三個元素,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築高度35米,日接待量約為6000人次。項目定位為智能綜合博物館,集收藏保管、開放式展陳、科學研究、社會教育、文保修復等功能於一體。
陳宏達介紹,大運河博物館對標國際一流博物館進行設計建設,其結構設計方案按照罕遇地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採用先進的隔震技術,通過對建築物的上部和基礎之間加設「隔震層」進行減震設計。通過安裝抗震支座,使建築最大水平位移變形能力達到1.2米,發生地震時能夠有效消減74%的地震力,較好阻隔地震波導致的基礎位移對上部結構的影響,最大程度保證建築主體結構、室內重要設施和文物安全。(記者 楊凌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