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日批准發佈215項重要國家標準,其中涉及氫能的三項國標讓萬億級的氫能市場受到行業關注。相關專家指,在中國提出「碳中和」政策的背景下,清潔能源裝備、燃料電池行業迎來重大發展機遇,氫能源的需求勢必呈現爆發式增長,對於鴻達興業等一批國內較早佈局氫能發展的企業,亦將迎來重大機遇期。
氫能產業發展 國家標準先行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所批准發佈的三項液氫國標,具體包括《氫能汽車用燃料液氫》、《液氫生產系統技術規範》、《液氫貯存和運輸技術要求》,其中規定了液氫檢驗方法及包裝、液氫化裝置、安全防護、液氫貯存和運輸的相關術語等內容,為指導液氫生產、貯存和運輸,加強氫燃料質量管理,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標準支撐。上述三項氫能國標,填補了國內民用領域液氫標準的空白,對整個氫能發展將是一個裏程碑,預計今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
自從2018年「氫能元年」以來,氫能產業發展便一路高漲,尤其是在國家政策法規標準方面,明顯提速。2019年氫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在《能源法》徵求意見稿中,首次將氫能納入能源體系管理,能源「十四五」規劃把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列為能源技術裝備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
走高質量液氫民用轉型之路
氫能產業發展的相關技術和標準,一直是制約氫能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受限於技術與標準,中國液氫僅應用於航天航空領域,在民用領域處於空白,直至去年4月,位於內蒙古烏海市的鴻達興業液氫工廠建成投產,成為國內首個規模化的民用液氫項目,填補了國內民用液氫規模化生產的空白。
氫氣液化是一項技術壁壘極高的技術,全球僅有少數幾家公司有能力生產液氫,而中國在這方面長期受到國外的技術封鎖和壟斷,液氫發展一度舉步維艱。據了解,鴻達興業作為氯鹼制氫的龍頭企業,專業從事氫氣製取、儲運、加氫站成套設備建設等服務。依託西北地區豐富的氯鹼資源產業優勢,鴻達興業在2016年開始大力發展氯鹼制氫。
為了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鴻達興業先後攜手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法國液化空氣,日本旭化成株式會社等機構和企業,就液氫裝置建設及製取等內容進行技術合作,終於實現了液氫的獨立生產,並形成了制氫、儲氫、運氫、用氫全產業鏈,把握住了氫能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目前鴻達興業年產5萬噸氫能項目建設進展良好,同時通過前瞻性市場佈局和紮實的產業基礎,獲批在內蒙古烏海市建設8座加氫站。鴻達興業相關負責人表示,企業已成功率先探路長距離運輸,為今後液氫的規模化運輸積累寶貴的數據經驗,相信不久的將來,液氫產業脈絡將延伸到全國各地和多個氫能應用場景。
掘金十萬億市場 龍頭企業迎重大利好
中國氫能聯盟組織編寫的《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2020》顯示,為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中國氫氣年需求量將從目前的3342萬噸增至1.3億噸左右,在終端能源體系中佔比達到20%。氫能供給結構從化石能源為主的非低碳氫逐步過渡到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清潔氫,並將提供80%氫能需求。
科技部原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冠華在「十四五」氫能產業發展論壇上表示,「未來氫能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佔比將達10%,成為能源戰略重要的組成部分。氫能將與電力協同互補,共同成為我國能源體系的消費主體,帶動形成十萬億元級的新興產業。」
多位市場人士亦稱,重大需求背後必然有龐大的市場空間。此外,氫能可與電能互變、互通,可有效耦合傳統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系統,在工業、交通、建築、能源等各個領域可實現產業規模化應用,提高氫能產業鏈配套能力,氫能產業發展水平將邁上新台階。隨着終端產品應用場景的愈加豐富,未來,中國氫能及燃料電池行可帶動百萬億元的產業鏈,並會催生大量千億規模的企業,甚至部分萬億企業。同時,伴隨着我國氫能國標的陸續出台和政策的加碼,以及各地示範產業城市群掀起的氫能熱,以液氫為代表的氫能上游產業,將是氫能熱能夠持續穩定發展的基石。(香港商報駐京記者 林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