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鐵恆:「五管齊下」 融入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
「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生態特質,鍛造了黑龍江省中藥材的金字招牌,中藥材這一特色產業潛力巨大,商機無限。」日前,香港商報記者對話黑龍江省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推廣研究員,黑龍江省中藥材產業發展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沈鐵恆,聽其解讀黑龍江作為資源大省如何補齊短板,讓人參、刺五加、五味子等「龍九味」精品走進大灣區,讓產業合作項目落地黑土地,把中藥材大品種全產業鏈研究做大做強,做深走實,向中藥材產業強省邁進,譜寫黑龍江新時代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良好局面。
2025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
黑龍江省地處寒溫帶,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土質肥沃,具有獨特的自然條件和生態資源優勢,為中藥材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且野生中藥材資源豐富,在全國具有獨特優勢,藥材種質純正,有效成分含量高。據沈鐵恆介紹,黑龍江省中藥材品種已進入河北安國、安徽亳州等國內大型藥材市場和醫藥企業,刺五加、板藍根、平貝分別佔全國市場份額80%以上、50%以上和30%以上。經多年培育和推介,叫響了寧古塔芪、紅星平貝、小蒿子防風等地域品牌,哈藥、珍寶島、葵花、友博等企業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
沈鐵恆稱,黑龍江雖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與雲南、貴州、安徽等中藥材大省相比,黑龍江還存在種子(苗)基地發展緩慢,種源保障能力不足;標準化栽培水平不高,生產方式粗放;產業鏈條短,精深加工不足;品牌影響力不強,市場競爭力較弱等問題。
對此,沈鐵恆表示,下一步,要認真貫徹 「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精神,圍繞打造龍江中醫藥千億級產業目標,以標準化建設、規範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為重點,建基地,強基礎,育品牌,活流通,突出道地特色,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升中藥材質量效益。到2025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產量達到110萬噸,加工能力達到30萬噸,產值達到210億元,比2021年分別增長42.8%、57%、50%、50%。
紅星鎮平貝母規範化種植示範基地
沈鐵恆表示,重點抓好以下五方面:
抓基地建設。圍繞全省「六大」區域佈局,突出優勢道地藥材品種,推進「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一村一藥」,進一步增面積、提品質、降成本,強化標準化種植,做優專品種基地,培育定製藥園,促進全省中藥材生產向優勢區域聚集,向道地大品種發展,向規範化生產提升。
抓品種創新。依託省內科研院校,開展優質中藥材種質創新與優勢品種撫育和提純復壯,道地藥材品種選育與繁育工作。建設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開展道地藥材標準化、規範化、產業化種子種苗繁育,從源頭保證優質中藥材生產。制定「龍九味」等道地優勢藥材的良種繁育操作技術規程,提高黑龍江道地藥材種子種苗質量和供給能力,促進中藥材生產良種化建設。
抓綠色生產。綠色生產是黑龍江省中藥材健康發展,推動標準化種植,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從中藥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必然趨勢,依託全省健全完善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制訂綠色防控方案,開展農業、生物、物理等綠色防控技術,實行農業「三減」,全面提高中藥材的藥效和品質,打好綠色「龍藥」這張靚麗的名片。
抓藥材加工。引導葵花葯業、珍寶島藥業等全國百強企業,林寶藥業、哈爾濱中藥四廠等55家規上企業聯基地、建基地、帶基地,開展訂單收購,擴大加工規模。組織各市(地)突出抓招商引資,全力上項目,促加工。通過新、改、擴建一批產地初加工企業,提高就地加工轉化率,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抓氛圍營造。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大力宣傳國家中藥材相關政策、技術標準、生產典型,產業大王,宣傳在發展中藥材產業、促進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形成全社會「人人關心中藥材發展、人人了解中藥材作用」的濃厚氛圍。
伊春市葵花葯業生產線
突破瓶頸 融入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
據了解,早在2019年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就發佈了《黑龍江省中藥材種植區域佈局》,沈鐵恆認為該區域佈局是根據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數據,結合黑龍江省山川地貌、土壤類型、氣候特點等生態資源條件,重點構建六大優質中藥材生產區,規定每個區域重點種植的主要品種,防止在全省中藥材生產大發展、快發展時,盲目跟風種植、越區栽植、不遵循中藥材生長的道地性和生長規律,給農民造成經濟損失,挫傷農民發展中藥材的積極性。具有較強的地域性、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有利地促進全省中藥材產業健康穩步發展。
「『糧頭食尾、農頭工尾』是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瓶頸,中藥材也是如此。」沈鐵恆稱,要通過引進全國百強藥企在黑龍江省建基地、上加工,開展訂單收購,擴大加工規模,延長產業鏈條。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給龍粵兩省對口合作創造了又一個難得的合作領域,也將是黑龍江中藥材產業提速發展的一個重要機遇。通過「政府搭台、市場運作」方式,「大招商、招大商、大引資、引大資」,大力推介道地、特色、優質的「龍藥」系列產品,組織力量,優選項目,加強對接,主動作為,努力融入大灣區中醫藥高地建設。(記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