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7日,位於漢口的江漢關大樓,平靜如常,其大鐘依舊如往日一樣準點為江城報時。
平靜的背後隱藏着波瀾,這一年,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中國革命處在一個十分緊急的關頭。
這一年,曾經的「赤都」武漢,籠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這一天,偉大的歷史轉折即將在英雄的江城「上演」。
近日,香港商報記者來到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實地感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
在武漢市漢口鄱陽街邊,一棟有着百年歷史的怡和新房裡,穿過門廳,沿着狹長樓梯,登上二樓,左轉即到一個房間,不大的空間里,三屜桌、方凳、圓凳、長凳和靠背椅,錯落安放。這裡便是八七會議會址。
1927年8月7日,瞿秋白、毛澤東、鄧中夏等21位革命志士,以及共產國際代表及兩位俄國同志和中央政治秘書鄧小平,冒着生命危險在這裡召開緊急會議,審查和糾正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後期的嚴重錯誤,決定新的路線和政策。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
「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眾運動,以後要非常注重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杆子中取得的!」展廳里3D幻影成像傳來毛澤東鏗鏘有力的湖南話。
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毛澤東早就寫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在這次會議中,毛澤東前後發言達7次,次數最多。
來到展櫥,一份泛黃的《八七會議記錄》,真實記錄了那段波瀾歲月。
1927年8月7日,時任中共中央秘書的鄧小平不顧個人安危,為會議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為確保與會人員安全,鄧小平設法將會址選在一位共產國際代表——洛卓莫夫的家裡。這棟公寓樓地處俄、英、法三個租界的結合處,前臨僻靜街道,後通幽深小巷,屋頂涼台與鄰居家涼台相連,一旦發生緊急情況,易於迅速撤離。緊接着,他又謹慎地向代表們發出通知,工作極其細緻,保密工作十分到位。後來鄧小平曾回憶,參加八七會議的人員是分批進入的,一次人不能多。當時武漢是大熱天,都睡地鋪,開會時甚至連門都不能開,進去了就不能出來。
1980年5月20日,鄧小平在北京題寫「八七會議會址」館名
23歲的他第一次參加中央級別的重要會議,是這次會議唯一的工作人員,負責接待、安保和會議記錄。
中央委員羅亦農支持毛澤東的觀點說,黨不注意奪取政權的武裝,上海、湖南都是半途而廢,這是非常錯誤的。
中央委員任弼時發言說,黨無土地革命的決心,未明白要土地革命才能引革命於新時期。
坐在角落裡的鄧小平一一記錄。會議從早開到晚,他手寫了整整20餘頁。
復原會議場景
此次會議有三項議程:一是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作報告,指出黨在此前的錯誤及今後的工作路線;二是瞿秋白代表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作關於黨在今後工作方針的報告;三是改組中央政治局。
八七會議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八七會議以後,中國共產黨人按照會議精神,在黑暗中高舉起革命的旗幟,以血與火的抗爭,回答國民黨的屠殺政策,領導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廣州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逐步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八七會議雖然會期只有一天,但這一天卻使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在英雄的武漢實現了絕處逢生。(記者 吳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