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被譽為種中國舞蹈藝術報春鳥的大型舞蹈《絲路花雨》橫空出世,久演不衰,成為東方藝術的經典,被讚譽為「活的敦煌壁畫,美的藝術享受」。
《絲路花雨》讓敦煌壁畫的「飛天」活起來了,無獨有偶,40年後的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則是讓河南博物院的文物活起來了。如果說《絲路花雨》是靠舞台的賣座率日積月累獲得傳播和口碑,《唐宮夜宴》則是主動擁抱互聯網「一夜鼓傳遍城鄉」;如果說《絲路花雨》以樸實的情感和豐富的肢體語言打動了觀眾,《唐宮夜宴》則用5G技術充分調動聲光電運用,賦予舞蹈以更加立體、更加炫目的美感。
雖然橫跨40年,表現形式有了變化,但是兩個舞蹈都取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對文物、建築群、遺址等黃河文化遺存的發掘、整理,並以研討、演出、展覽、交流合作等形式予以重現,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動力和勃然生機,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通過能夠途徑盤活當地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名片,成為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的良好載體。
王國生書記在2月18日新聞座談會上說,《唐宮夜宴》爆紅以及河南春晚之所以廣受讚譽,其支撐點是黃河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出彩河南的精神風貌,為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提供了啟示,為推進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探索了路徑。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了燦爛悠長的中華文明,形成了獨具特色、厚重無比的黃河文化,以豐沛的水量和盪氣迴腸的胸襟為我國北方地區構築起萬里生態廊道。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需要保護、傳承和弘揚。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視察時用「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講出了河南的文化底蘊、文化自信、文化優勢。黃河流域要實現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搞好黃河綠色生態經濟廊道建設的同時,也要把黃河文化資源挖掘出來、保護起來、活化起來,作為黃河文化資源豐厚的河南省理應走在全國的前列。
如何讓黃河遺存文化活起來?省委書記王國生同樣給出了答案。2021年2月18日下午,王國生在省委宣傳部調研座談時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凝聚出彩合力,緊扣百姓需求講好河南故事、黃河故事、出彩故事,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其中一個最大的法寶就是藝術創作和藝術展現,通過重塑藝術氛圍,讓沉睡的文物、人物活動起來,把古代場景還原成今天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場景,讓古玩如握在手,讓古人和每個現代人對話,身臨其境,從而心靈發生碰撞,獲得感悟和思想升華。
《唐宮夜宴》就是其中的代表。這支5分鐘的舞蹈,將大唐風華融於少女的嬉笑怒罵,時而嚴肅,時而活潑。背景配以「婦好鴞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等諸多河南博物院裏陳列的「寶物」,為觀眾呈現了一個活起來的博物館奇妙夜。加上虛擬現實技術的運用,表達方式的創新,才重新喚醒了傳統文化原本就具有的巨大魅力。
實際上,全國不少博物院館為了滿足遊客日益高漲的文化消費需求,依據自身的館藏資源進行藝術創作,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藝術展示或者開發配套產品,從而激活傳統文化活力,吸引更多遊客。
河南博物院將館內珍寶打造為「考古盲盒」,還附贈考古鑽探工具「洛陽鏟」;北京故宮博物院打造了「故宮生活」等系列文創產品;三星堆博物館將收藏的青銅大立人、銅戴冠縱目面具、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等文物設計成玩偶模型,深受遊客喜愛。
以此類推,各地景區近年來結合自身特色推出的實景演出也是屬於這個範疇。實景演出,真正做到讓遊客全方位了解景區的歷史文化,給遊客帶來全新的旅遊體驗。華清池景區推出了大型山水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長演不衰,成為西安一張重要的旅遊名片;《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以少林、禪宗文化內涵為背景,以音樂、舞蹈、武術為載體,展示了少林功夫和禪宗文化的魅力,名揚中外;開封清明上河園出品的大型實景水上演出《大宋·東京夢華》,運用《虞美人》《蝶戀花》《滿江紅》等八首耳熟能詳的經典宋詞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王朝盛世繁榮的印象畫卷,在帶給遊客強烈視聽震撼的同時,也深深了解並領略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獨具創意的實景演出不但豐富了遊客的旅遊體驗,還把具有本地民族特色的服飾文化、歌舞文化、節慶文化等帶入市場,讓沉睡的文物會說話,讓塵封的傳說變得真實,讓歷史英雄人物如在眼前,在默默傳承文化精華的同時,也提升了旅遊產業的文化含金量,延伸了產業鏈條。對豐富景區旅遊產品內容、滿足遊客多樣化需求、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舞蹈《唐宮夜宴》的火爆再次提醒我們,文藝創作不僅僅只是關注火熱的現實生活,也要從歷史生活中汲取營養,因為歷史是凝固的升華了的現實生活。因此,我們應選好題材、用好形式、講好故事,用好的藝術作品和好的藝術形式盤活黃河文化遺存,延續歷史文脈,讓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書里的文字都活起來、立起來,從而堅定文化自信,讓出彩中原成為黃河文化最動人的樂章和最閃光的名片。(郭軍勝 劉同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