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記者在惠州市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專場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惠州市自2018年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以來,該市緊扣三年為期工作目標,高站位強勢推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全市共打掉涉黑組織18個,惡勢力犯罪集團71個,起訴涉黑惡案件142件724人,一、二審判決涉黑惡案件110件811人,判處重刑人數261人。查封扣押凍結涉案資產46億餘元。全市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
新聞發佈會現場
群眾進一步感受掃黑除惡「紅利」
據惠州市委政法委副書記、市掃黑除惡辦副主任李建軍介紹,涉黑惡九類警情三年來同比分別下降62.03%、79.19%、34%。今年來,該市刑事、治安警情比去年同期分別下降22%、29%,「兩搶」警情零發案達253天,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明顯提升。同時,惠州全力開展「鐵網5」「鐵網6」追逃工作,該市20名A級通緝逃犯全部追捕到案,逃犯「清零」任務提前高效完成。
李建軍表示,全市社會治安環境不斷改善,政治生態持續向好,基層組織更加堅強有力,營商環境更加優化,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提升,為惠州加快建設國內一流城市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陳健介紹,截止目前,惠州法院判處涉黑涉惡及保護傘案件共計110件,判處犯罪分子共計811人,判處5年以上有期徒刑261人,生效判決涉財產金額共計1.31億元,發出司法建議83份。
陳健表示,該市法院按照強力掃黑、鐵腕懲惡、消除病灶、剷除土壤的要求,充分運用刑罰武器,依法審理了一批涉黑涉惡案件,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充分展示了人民法院依法嚴懲、除惡務盡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
記者注意到,在強大的掃黑除惡攻勢下,影響群眾生產生活秩序的欺行霸市、強迫交易等涉黑惡違法犯罪分子得到依法懲處,人民群眾進一步感受到專項鬥爭帶來的「紅利」。2019年,惠州受訪群眾中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帶來的安全感提升率92.82%,滿意率97.24%,均位居粵省第五位。
新聞發佈會現場
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
該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商紅新介紹,該市持續開展房屋市政工程領域強攬工程、阻撓施工、惡意競標等涉黑涉惡問題專項整治,治理違規使用海砂、整治職業資格「掛證」,建材打假、查處違法分包掛靠、打擊惡意欠薪等專項行動,採取網格化管理,對行業亂象實施精準治理。同時,持續開展房地產市場秩序專項整治,檢查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3308家,查處違規銷售行為290餘宗,公開通報曝光違規企業85家,形成了強力震懾。並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物業服務行業專項整治工作,共檢查1113家企業,查處企業29家,發出整改清單46份,曝光典型案例4件。
「『兩違』治理逐步由整治拆除向常態化管控轉變,拆出發展新空間,清出美麗新環境。」該市城管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據統計,截至11月30日,全市共整治「兩違」1970.84萬平方米,騰出土地1130.74萬平方米,為城市提供優質發展空間。
據了解,惠州全市征地拆遷、涉「鄰避」重大民生項目實施更加順暢,「兩違」整治、水域生態整治、房產物業管理等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各類問題治理成效顯著。全市拆除約2000萬平方米違章建築,沒有發生一起阻撓、妨礙執法的事件。盜採河砂、欺行霸市等行業亂象得到有效整治,成功偵破了一批「套路貸」、「黑物業」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的黑惡勢力案件,一批融資貸款、工程建築、科技網絡等公司被依法懲處,保障了一批民生和社會經濟重大項目平穩落地實施,營商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在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背景下,國內外資本投資惠州熱度不減,總投資超5000億元的40多個大項目紛紛落戶惠州,並順利投產、動工。
政治生態持續向好
發佈會介紹,該市深入開展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工作,共排查整頓68個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查處村(社區)幹部47人,基層政權進一步得到鞏固,為村級換屆選舉工作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惠州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市紀檢監察機關嚴格按照中央、省、市工作部署,把掃黑除惡同反腐敗鬥爭和基層「拍蠅」結合起來,紮實推進「六清」行動,堅定不移「懲腐打傘」,持續保持高壓態勢,不斷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據統計,全市共立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案件704件776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和組織處理361人,移送司法機關審查起訴104人,始終保持了懲治高壓態勢,促進了幹部隊伍作風轉變,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全市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深挖徹查關係網、『保護傘』。」該市人民檢察院相關負責人介紹,檢察機關對黑惡勢力滋生蔓延的重點行業和領域,加大線索排查、亂象整治、以案釋法等工作力度,做到以案促治、以案促建。掃黑除惡開展以來,全市檢察機關共發出檢察建議書45份,有效推動了源頭治理,實現了「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並堅守法律標準,認真落實省、市、縣三級檢察院統一對涉黑和重大涉惡案件同步審查、嚴格把關制度,做到「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放過、不是黑惡犯罪一個不湊數」。(記者 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