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深圳第「10+1」區,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簡稱「深汕合作區」)即將迎來揭牌兩周年。由「全面履職建設年」到「全面履職提升年」,這座新城應當如何做好規劃這道必答題?在深汕合作區揭牌成立兩周年之際,帶着這個問題,記者走訪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汕管理局。
「一心四組團」規劃圖
宏偉藍圖已繪就 砥礪奮進正當時
早前,深汕合作區總體規劃明確了「一心兩軸三帶四組團」總體空間佈局和「東南西北中」五大組團產業佈局。其中,中心組團打造高端商務區和政務區、東部組團打造科教研發區和未來產業區、南部組團打造新興海港商貿區和濱海生態旅遊區、西部組團打造先進制造集聚區、北部組團打造康養度假區。規劃到2020年,深汕合作區建設用地達到33平方公里,初步建成港產城融合的城市雛形。到2025年,建設用地達到70-80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60萬-70萬人,建成現代化國際性濱海智慧新城的主體框架。到2035年,建設用地達到145平方公里,人口規模達到150萬人,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按遠期300萬人口標準配置,建成一座中等規模的濱海城市。
赤石河一河兩岸規劃設計《潤澤之稱》方案
全球規劃群賢匯聚 共謀深汕規劃大計
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揭牌兩年來,深汕合作區攜手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先後開展了一系列規劃諮詢,其中,4場高水準的國際諮詢分別涉及50平方公里中心區、小漠灣文旅創新小鎮、赤石河「一河兩岸」以及濱海地區的全球引智。
2020年9月9日至10日,深汕合作區舉行「城居山水間·鄉入自然境」赤石河一河兩岸規劃設計國際諮詢方案評審會,經過6個月的激烈角逐,9位國內外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通過線上線下共同參與的形式,從來自全球12個國家的37家投標設計機構(聯合體)共90家設計單位中,最終投票確定:荷蘭NL Urban Solutions B.V.等設計機構組成的聯合體呈現的《潤澤之城》方案摘得國際諮詢桂冠。
自然資源豐富的小漠灣
合理利用配置土地資源 優化提升試點村莊規劃
隨着新城戰略地位的不斷提升和經濟社會各領域事業的不斷推進,深汕合作區催生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民生服務、產業配套等重大項目的建設需求。為使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汕管理局依據省、市文件精神和全區統籌安排,在2019年初便啟動了《深汕特別合作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修改方案(赤石消防站等項目)》(簡稱《修改方案》)編制工作,對區內建設用地佈局進行優化調整。2020年7月14日,《修改方案》通過廣東省人民政府審批,7月30日通過備案。
此次《修改方案》涉及全區4個鎮共29個村(社區),在保證全區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建設用地不增加、城鄉建設用地規模不突破的前提下,對全區管制分區中的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進行修改,優化了各鎮的建設用地空間佈局。
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汕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修改方案》數據庫完成備案後,將有利於保障區內深汕高中園、人才保障性住房、醫院等28個建設項目的合理用地需求,進一步促進項目落地投產,並通過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提高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能力。
一年來,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深汕管理局不斷強化規劃引領,全年共開展50項規劃編制項目,截至12月1日已通過專家評審及結題33項;完成全域34個行政村(含社區)村莊規劃成果編制及鎮、村匯報,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助力深汕合作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打造「田園都市」、「都市鄉村」;對全區187個居民點進行研究,研究成果經黨工委審定並印發。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綱領和命脈。深汕合作區以「規劃引領、基礎先行、平台帶動、產城融合」十六字方針為發展思路,以「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智慧+運用」為發展模式,始終堅持高端規劃、前瞻規劃、求實規劃,在統籌中規劃、在規劃中統籌,科學規劃全區468.3平方公里的國土空間。不負韶華,未來可期,如今,規劃中的願景正逐步實現,這座新城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上璀璨的東部門戶。(記者 余麗齡 通訊員 高向榮 張貴 李星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