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馬送一程,確保不再返貧。」這是黑龍江省富裕縣司法局長張立軍等四人組成駐村工作隊,於2017年5月,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安排部署,入駐塔哈鎮庫木村時的鏗鏘誓言。
屈指算來,至今已有三年半時間。工作成效怎麼樣?一位達斡爾族老大爺用比較生硬漢語說:「他們說到做到,不放空炮,村里人都感謝他們。」
「貧困戶無小事,每個貧困戶家中不愉快的事兒,我們都要時刻放在心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儘快幫助解決。」這是總領隊張立軍的口頭禪。
為了摸實情,夯實精準扶貧基礎,他們與村「兩委」的同志逐戶分析研判,積極穩妥入戶核查,既做到科學精準,又做到合情合理。無論是退出還是保留貧困低保戶的待遇,都做到有理有據。入村不久全村精準識別88戶,貧困低保戶數量比原來減少了一半還多,不僅為國家以及集體減輕了幫扶支出,而且真正實現了精準幫扶。
為落實落靠「兩不愁三保障」的惠農政策,他們個個懷着愛民之心,做了許多求真務實的工作。總領隊張立軍如數家珍地介紹: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依託距離市區較近的地緣優勢,扶助23戶貧困戶靠發展溫室平菇種植增收,戶均年增收800餘元。依託縣裏出台的「兩貸一補」政策,協助40戶貧困戶辦理了扶貧小額貸款130萬元,用於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發家致富;為21戶貧困戶發放「以獎代補」資金1.76萬元,幫助戶均年增收2000元;
開展勞務技能培訓,給予109人培訓補助5.45萬元,給予6人發放交通補助1800元。按每人30元的標準為93人繳納意外保險,激勵轉移就業富餘勞動力60人、年人均收入5000元;為貧困戶19人設置公益崗位,年人增收4800元。
全村享受「助、免、貸、改」教育扶貧政策的30人、資金扶持4.8萬元;全村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率100%,納入縣級慢病12人、補貼資金6600元。通過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兜底保險、商業補充保險、大病救助、慈善救助6條保障線,先後為貧困患者報銷醫藥費74人(次)16萬元,人均減少支出2100元;累計改造農村危房26戶,發放補助資金69.7萬元。
辦實事,傾盡真情解民憂。他們駐村後,通過走訪了解到貧困戶陶春林身體殘疾,患有塵肺病無子女。總領隊張立軍多次協調民政部門為其落實「五保戶」政策待遇,由於其名下曾受騙為別人註冊過車輛,不符合申報條件。還與村「兩委」共同幫助其解決了4萬餘元的醫藥費,並將老人送往二道灣鎮養老院安享晚年。貧困戶張國軍有精神障礙,幫扶責任人王志強為其購買衣物、炕席、洗漱用品等;副局長、駐村第一書記張海峰積極幫助貧困戶辦理殘疾鑑定並協調落實殘疾人補貼。
「駐村幫扶工作隊我是服了。」非貧困戶何建國不無感動地說,上世紀90年代由於種種原因他把戶口落在了內蒙。無法解決子女在這邊入學的問題,七八年間他往返兩地數次均無法辦理。張立軍通過與當地公安、工商等多部門協調,最終幫助他解決了難題。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抑制返貧的一把『金鑰匙』。」他們深諳其理。經過多方考察學習,了解到平菇養殖技術簡單、短期見收益、市場需求量大、成本低。決定將此作為扶貧項目發展。通過村集體領辦、貧困戶入股的形式共投入13萬元,於2017年8月高薪聘請了技術人員,開始動工建設了450平方米溫室大棚1棟用於種植食用菌,解決了12名貧困人口務工問題。今年該工作隊幫助籌措資金興建了赤松茸示範大棚,目前運行良好。
原來,庫木村主要以種植玉米、大豆為主,由於市場原因,玉米大豆價格持續走低。為使老百姓增收致富擺脫貧困,該駐村工作隊引導貧困戶調整種植業結構,堅持因地、因戶、因人制宜。2017年全村水稻種植面積擴大到3500畝,推廣西瓜、甜瓜、馬鈴薯等經濟作物12戶,發展肉牛、育肥豬等規模養殖11戶,收入都成番論倍地增長。還通過「派出去學、請進來教」,提高了村民務工「含金量」,全村外出務工達到300人,年總收入突破500萬元。
為了提高村民幸福感、獲得感,他們先後幫助村里整修路邊溝2200延長米、加寬道路2200延長米、安裝路燈165盞,統一新建「蓋頂」院牆5400延長米,硬化主幹路和巷路17.7公里,硬化率達95%以上。建成了村民休閒活動廣場一處6500平方米,廣場內安裝涼亭1座,鋪設甬道1350米,不僅優化了村民居住環境,豐富了村民業餘文化生活,還使黨群、幹群關係更加融洽,民風更加淳樸、幸福感明顯增強。
「要把建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同脫貧攻堅有機結合起來,選好一把手、配強領導班子。」這是該駐村工作隊一以貫之抓好的一件大事。在他們精心指導和協助下,圓滿完成了村「兩委」班子的換屆選舉工作。新一屆庫木村「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9歲,在全縣是數一數二的年富力強的村級領導班子。「兩委」成員團結一心,敢碰硬、敢擔當,得到了群眾的真心擁護和全力支持。(裴振萍 申震 矯海 張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