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賣米的,不為獲得高額利潤,只為讓更多人吃到健康的富硒大米,實實在在地讓消費者在餐桌上吃到放心米。」質樸的話語道出了新時代神農丁佩強的責任擔當,被稱之為「富硒大米之父」的他,不但能給水稻富硒,還能把無機鐵、鋅、鈣變成有機鐵鋅鈣融入水稻顆粒,研究種植便於人體吸收,有益於健康長壽的大米。如今,已67歲的丁佩強仍在他的富硒之路上堅持着、奮鬥着,力爭讓富硒農產品走向全國餐桌。
在「硒」望的田野上潛心耕耘
新時代神農丁佩強,是方正縣寶興鄉石家村人。1972年,丁佩強來到石家村,幹過木匠活,開過磚廠,辦過酒廠,直到1978年才開始種植水稻。當時,日本水稻專家藤原長作將水稻寒地旱育稀植技術引入方正,丁佩強師從藤原長作,學習了最先進的水稻種植技術,隨着種植的水稻畝產不斷提升,丁佩強也成為村里家喻戶曉的「水稻專家」。
本想一心撲在水稻種植上,給稻田多增產。但是,1992年,當時任石家村村長的丁佩強,在哈爾濱一次展銷會上,與黑龍江省農科院研究員孫鐵男的偶然相識,改變了丁佩強後半生的人生軌跡。「以前我們大家都談硒色變,認為硒像砒霜一樣有劇毒,但孫鐵男告訴我,如果硒用好了對人體有很大益處。」丁佩強至今仍還記得,當年與孫鐵男對話的場景,兩個人似乎找到了知音,一拍即合,決定做「富硒大米」實驗,這一做就是三年。
硒怎麼用,用多少,如何用……丁佩強當時腦袋一片空白,能不能種植出「富硒大米」也是個未知數,而且當時也沒有村民敢拿出自己的地給他做實驗。但丁佩強並沒有氣餒,每天,拿着小噴壺到自己的地里噴硒,用法、用量全靠摸索。水稻經常因為噴硒過量而燒死,也會因為酸鹼不平衡而導致水稻減產。但是,丁佩強憑着一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在三年後終於水稻富硒成功。
開創端鍋賣米先河 讓「富硒大米」實現「走出去」
看到丁佩強的「富硒大米」成功了,村民們都開始種植「富硒大米」,當時已是村長的丁佩強有了更大的想法,讓更多人吃上「富硒大米」,讓「富硒大米」走出方正。
1996年,黑龍江省首屆綠色博覽會上,丁佩強帶着他的「富硒大米」參展,由於定價高於普通米,即便丁佩強賣力地介紹「富硒大米」的益處,可還是一斤沒賣出去。「去給我買兩個電飯鍋,我要現場煮飯送米。」丁佩強的想法讓很多同行的人不解,「這麼送法,就是賠錢啊。」「沒事,賠錢算我的!」丁佩強很有底氣,他認為只要人們吃了他的米,就一定會買的。
那一天,丁佩強端着電飯鍋滿會場走,一共送出去3974斤米。對於這個數字,即便過去20多年,丁佩強仍清晰記得。「」那是我賣米的起點,我一輩子忘不了。
第二天,品嘗過丁佩強大米的人又來到丁佩強的展台前買米,丁佩強連夜拉來2車米,共11噸全部賣光。「我開創了電飯鍋賣米的先河。」丁佩強笑着表示。
優化「富硒」產業鏈 讓富硒農產品闖出大市場
1997年,由丁佩強參與制定並呈報的人工富硒大米標準出台,由黑龍江省衛生廳以「強」字號文件發佈,至今扔在執行。被業界稱為「富硒大米之父」的丁佩強雖然諸多榮譽在身,但他並沒有驕傲自滿,他還要將「富硒」產業鏈優化升級。
近兩年,丁佩強將自己的公司升級改造,與哈爾濱車輛廠聯合,開闢北糧南運專用運輸線,同時,公司旗下的北京、上海辦事處正在籌建,並已與一些當地企業簽訂了供貨合同。除了為水稻富硒,擅於鑽研的丁佩強最近還完成了為小麥、大豆、蘋果、草莓等多品種的富硒,成功研製了作物富鈣、鋅、鐵技術。他認準了未來的農業趨勢將轉向功能農業,自己的富硒之路將永不停歇。(記者 張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