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縣草海鎮新華村,叮叮咚咚的響聲不絕於耳,這是當地村民在製作各種銀器手工藝品。從唐代起,鶴慶縣就開始從事銀器手工藝品的加工製作,世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
47歲的洪春娥在鶴慶縣文彬銀器加工坊工作已六年有餘,如今月收入有3000餘元的她,一改多年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面貌,成為銀器加工坊大家庭的一員,每天的銀器清洗打磨是她的主要工作。
「在這裏工作很安心,學到手藝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氛圍,大家在一起像家人一樣。」洪春娥說。
1989年,正當青年的李文彬前往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學習技藝,多年後回到鶴慶家鄉成立了文彬銀器加工坊,將銀器打造這門傳統技藝融入到當地手工藝品製作當中。
2014年,李文彬邀請洪春娥在內的多位建檔立卡貧困戶來到銀器加工坊,教授他們銀器打造相關技術,帶動他們增收致富。
銀器清洗
精美的鶴慶銀器
近年來,鶴慶縣形成了「旅遊經典 手工藝品」的模式,手工藝加工產業的發展為脫貧攻堅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發揚壯大傳統工藝的同時,大部分村民已經穩步邁向小康。
通過新老藝人的不斷探索,以傳統工藝為基礎,沿襲家庭作坊、手工製作、個體經營的模式,鶴慶的銀器加工製作產業已經逐步走上規模化生產經營的道路,基本形成「一戶一品、前店後坊」「散戶公司」和「電商銷售」的生產銷售格局。
同時,鶴慶縣不斷提升自身旅遊形象,民族手工藝製作者也不斷追求創新和品質,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鶴慶縣的整體經濟水平,民族銀器手工藝製作與旅遊相輔相成,以新華村為代表打造了眾多著名鄉村民族旅遊景點。
據悉,目前鶴慶新華銀器文化交流中心項目正在建設,該項目以新華村為中心,建設集研發、加工、銷售、旅遊、文化交流為一體的全國最大銀器核心基地和文化交流中心。
如今,在新華村以銀器手工藝品加工銷售為龍頭的鄉村旅遊業帶動下,村裏大量富餘勞動力轉移到銀器手工藝加工行業,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實惠。(記者 劉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