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鏡面人”,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他們的心臟、肝、脾、胃等器官位置左右對調,猶如鏡中影像,發病率百萬分之一。在福建泉州工作的39歲吳先生,就是一位“鏡面人”。近日,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劉立明教授團隊為吳先生進行了“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術中、術後非常順利。經中南大學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檢索,這既是世界首例鏡面右位心瓣膜病合併房顫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也是3D列印技術首次應用於輔助鏡面右位心行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
據吳先生介紹,自己從小到大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體與別人有什麼不一樣。直到去年,在朋友的婚宴上,一高興喝多了酒,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經醫院檢查,他被診斷為心臟瓣膜病合併房顫。此外,正常人心臟位於胸腔內的左側,而他的心臟卻長在右側,屬於“鏡面人”。
起初,吳先生不以為然,希望通過藥物保守治療,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情越來越嚴重,稍一活動便出現疲乏、胸悶、心悸、呼吸困難。當地醫生說心臟在右邊,手術風險大、難度更大,建議找權威專家手術。
7月9日,吳先生慕名來到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經胸片及心臟彩超等一系列的檢查,被診斷為:鏡面右位心並內臟反位,二尖瓣關閉不全,三尖瓣關閉不全,陣發性心房纖顫,心臟擴大,心功能III級。
“他病情必須馬上手術,只有通過外科手術進行二尖瓣和三尖瓣修復,並利用雙極射頻消融行迷宮IV手術消除房顫,才能治癒其多年的心臟病。”劉立明教授介紹,迷宮手術屬於難度最高的心臟IV類手術,而他的心臟長在右邊,系鏡像右位心,這使手術難度和風險增加了數倍。
由於吳先生的心臟結構完全反位元,醫生手術猶如“開倒車”,以鏡像反位置進入,大大增加了心內精細手術的實施難度。而此前從未有過類似手術及經驗文獻報導,手術團隊必須重新周密設計手術方案及迷宮消融線路。
“現在3D列印技術日趨成熟,是不是可以將患者心臟的實際情況,先通過3D模型列印出來,進行體外模擬實驗?”心血管外科宋瓏醫師提議。
隨即,劉立明教授團隊與醫院影像科、麻醉科、手術部等經過多學科會診和術前討論,完善了心電門控多層螺旋CT增強掃描+三維重建,並將醫學數位成像和通信資料進行轉化和建模,用柔性樹脂材料對吳先生的心臟進行全真3D列印。一連好幾天,團隊成員一有時間就在個體化3D列印模型上進行消融線路及手術方案設計、模擬操作。
7月24日,手術當天,在麻醉醫生、手術護士等的配合下,主刀劉立明教授站在常規體外迴圈心臟手術的反位,即患者的左側,用“鏡面”原則進行手術思維和反向操作。經過4個小時緊張細緻操作,劉立明教授團隊聯合應用雙極鉗加雙極筆為該患者成功實施了房顫雙極射頻消融迷宮IV手術、二尖瓣可調節人工腱索植入複合成形術、三尖瓣人工瓣環成形術。術後,吳先生心功能恢復良好並轉複為竇性心律,生活品質顯著提高。
據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心血管外科是國內最早引入迷宮Ⅳ型手術理念的單位之一,作為副主委單位近期編寫了《中國房顫外科專家共識》。劉立明教授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微創、房顫、瓣膜手術新術式10余項,榮獲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外科 “金刀獎”等,個人主刀房顫迷宮手術年均200例,併發症極低,手術量及療效居國內領先水準。(張思靜 沙麗娜 宋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