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記者 吳敏 報導:庚子之年,災生禍作。近期,關於皖南洪災的消息格外讓人揪心,7月7日正值全國高考第一天,因持續強降雨,歙县大量考生無法趕到考場,高考2天變成3天。同樣是黃山市,屯溪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鎮海橋由於暴雨引發的洪水,在7日上午珠沉玉碎,盡付洪流……
“7月7日,黃山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受持續暴雨、大暴雨引發洪水沖刷及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影響,7日9點35分左右,地處中心城區的屯溪鎮海橋1處橋墩水毀;目前,橋面被沖毀,橋墩受損嚴重。由於預警及時,未發生任何人員傷亡。”記者從7月10日下午皖黃山市召開的新聞媒體通氣會獲悉,由於原老大橋測繪資料完整,原樣恢復不存在技術問題,該市將及時跟進勘測,佈置構件打撈,將嚴格按照文物管理的相關規定,修復鎮海橋。據稱,“鎮海橋修復計划書於7月10日下午已報送省文物局。”
7月11日,黃山市文旅、住建、水利以及屯溪區政府等聯合發佈公告稱,儘快做好鎮海橋原樣修復工作,決定對鎮海橋散落的橋樑構件、石料等原料開展打撈工作。
7月7日上午,黃山市遭遇五十年一遇的特大洪災。鎮海橋珠沉玉碎付洪流
預警及時,無人員傷亡
有資料顯示:2018年6月,黃山市市政處委託安徽省高速公路試驗檢測科研中心有限公司對鎮海橋進行檢測,檢測評估等級為c級(即合格級,屬可繼續使用、需局部修繕)。記者瞭解到,鎮海橋維修加固工程,原擬定於2020年汛期過後水位下降,結合屯溪老街區域範圍內護岸、古碼頭修復等一系列涉水工程,同步實施。然鎮海橋沒等到時序進度的到來,就轟然沉於“水禍”,著實令人扼腕痛惜。
“鎮海橋”被當地人稱之為“老大橋”。該橋位於黃山市中心城區三江口——即新安江、率水、橫江交匯處,跨立在橫江口上,始建於明代,全長131米,橋面寬7.53米,為六墩七孔石質拱橋,歷史上曾歷經四次重修重建。
屯溪三江口,左側即為鎮海橋
1983年,升高大橋兩端的路面,降低坡度,以利車輛往來,限載13噸。1991年修復西端受損橋墩,采來優質的青石更新橋面,並禁止機動車輛通行。2019年升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禁止非機動車通行。“可惜才過了大半年,沒能逃脫厄運。”
“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可謂奇跡。”有多個信源指:7月7日上午9時35分,屯溪的“網格員”在汛期巡視時,及時發現橋體有局部毀損。有市民也及時發現拍了視頻,提醒了相關人員。橋兩頭迅速拉了警戒線,禁止通行。9時51分,大橋逐漸被咆哮的洪水沖毀大半。
視頻拍攝者、在屯溪老街開茶行的黃山市民胡飛受訪時說,視頻拍攝時間約為7日上午9時35分,發朋友圈是在9時41分。“當時現場執勤的城管隊員反應很快很盡責。我和城管朱斌說明情況後不到5分鐘,老大橋兩頭就拉起了警戒線。”
7月7日上午,鎮海橋被水毀
記者了解到,幾乎與此同時,7日上午9時30分許,屯溪區昱西街道工作人員胡小燕、許敏、張雷在巡查中,發現橋墩險情,當即上報並迅速勸導多名人員離橋。在胡飛拍攝的視頻裏,清晰記錄了許敏、張雷奔跑的身影。9點51分,橋面塌毀場景閃現。
有當地市民發視頻稱,7日上午9時35分他還從老大橋上路過,在他發佈的抖音視頻中,有持續勸阻聲音。該條視頻,也印證了當天9時35分,當地對大橋險情已在緊急處置中。
災情發生後,黃山市政府第一時間現場指揮緊急處置。7月7日、8日,省文物局主要負責人、古橋樑專家、古建專家等趕赴現場察看。
鎮海橋原貌
50年一遇,持續大暴雨
躲過400多年風風雨雨,為何一夕之間就坍塌?據了解,6月以來,鎮海橋所處的橫江流域連續出現暴雨、大暴雨天氣。7月4日,黃山市召開全市防汛調度會商會,強調要堅決克服麻痹思想,強化責任落實,全力做好防汛工作。
據《黃山日報》7月8日的報導:7月6日至7日,全市平均降雨量142.5毫米,部分河流發生較大洪水,洪水等級約50年一遇。全市127座水庫超汛限,其中114座水庫發生溢流。
黃山市水利局於6日13時30分將水旱災害防禦應急回應級別從Ⅳ級提升至Ⅲ級,並會同市氣象局聯合發佈山洪災害氣象紅色預警;7日7時水旱災害防禦應急回應提升至Ⅱ級。
據安徽日報9日消息:7月6日至7日,省委書記李錦斌深入黃山市督導工作時強調,要迅速進入實戰狀態、堅決打贏防汛救災硬仗。7日傍晚,李錦斌來到屯溪老街,觀察三江口水勢,瞭解古橋有關情況。他說,徽州古建築承載著博大精深的徽文化,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存,要認真開展拉網式排查,找出危險點、隱患點,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防範舉措,全力保護文物古跡安全度汛。
據黃山市官網10日消息:7月8日上午,屯溪區政府分管副區長魏曉莉、區文旅體局局長程雲霞及相關單位分管領導一行組成文物安全督查組,開展汛期文物保護檢查。
多方消息稱,此番黃山經歷了一場1966年以來的一場罕見的暴雨。記者瞭解到,1996年7月初,一場特大山洪成為無數屯溪人的深重記憶,當時洪水超過大橋橋面差不多一米。
時隔24年後,屯溪城區無虞,鎮海橋卻被沖毀。一時間,當地人心目中的“鄉愁”坍塌了。很多人聞訊趕到現場附近,長久不願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