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2019年,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走紅網絡:曾「叫好不叫座」的商河農產品被系列挖掘、受到熱捧;當地農民被「整建制」培養成電子商務生力軍,網銷業務蓬勃興起;年輕人返鄉,電商企業聚集,實體企業入駐……這一切要從商河兩名副縣長先後成為直播帶貨「網紅」講起。
近日,商河縣副縣長王帥接收本報記者專訪,講述了他的「網紅」路以及商河的「電商經」。
商河縣副縣長王帥在進行網上帶貨
兩名「網紅縣長」破局
去年12月下旬,一則推銷「商河皇家扒雞」的短視頻爆紅網絡,數千萬的播放量使得「商河皇家扒雞」在一月內達到過往一年的銷售額,面對蜂擁而至的大量線上訂單,工人加班加點仍供不應求。這則視頻的主角便是模仿網紅帶貨模式的「網紅縣長」王帥,這也是他的網絡首秀。
從上傳第一個視頻,到收穫百萬粉絲擁躉,王帥用了3個月。有觀察者認為是網上誇張風格與嚴肅政府幹部形象間的「反差」讓縣長意外走紅,但王帥更相信是政府幹部的服務意識獲得了認可。
王帥告訴記者,自去年1月,自稱「店小二」、稱網民「寶寶」的商河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陳曉東成為山東首位「網紅縣長」以來,商河縣目前有縣、鎮、村三級20多名幹部以「店小二」、「帶貨郎」自稱,通過網絡為本地產品代言。
事實證明,政府背書下的網紅產品很容易獲得消費者的信賴和好感,一年多以來,商河縣多種農產品因為被「網紅縣長」推薦而賣斷貨;僅今年春節後,商河縣便通過7場直播有效紓解疫情影響下的農產品滯銷困境,「以前怕賣出去,現在又愁沒貨可賣。」王帥說,商河縣目前已經挖掘整理了24種當地農產品,通過縣長代言銷量陡增,基本不會出現滯銷情況,扭轉了之前「叫好不叫座」局面,這座濟南北部的縣城也一夜之間成了「網紅」。
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的迅速轉型背後,是商河縣對電商產業6年的苦心經營。
農業大縣的「自我修養」
有數據顯示,商河縣11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60餘萬人口,其中農村人口佔8成以上;在114萬畝的耕地上,每年可穩產100萬噸糧食以及110萬噸蔬菜;肉、蛋、奶類產品年產量也可達24.6萬噸,第一產業在產業結構中一度高達27%,有「濟南的糧袋子、菜籃子」之稱。
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69個「三品一標」農產品,多個省、國級「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多年來,珍惜「羽毛」的商河縣在農業、農村方面摘得諸多榮譽稱號。
南靠濟南、面向京津冀,本應不愁農產品銷路的商河縣,以往卻在市場中顯得很被動:農產品基礎大、散戶居多、品牌化欠佳的商河農產品,總是以「無名氏」的形象出現在批發市場,再由批發商貼牌倒手,消費者便「只知菜好卻不知產地」,進而商河縣農產品存在因過於依賴批發商的信息而落入「蛛網效應」和「啤酒效應」陷阱的風險。
為了扭轉被動局面,早在4G網絡全面普及之前的2014年,商河縣便已經開始在全縣鋪設電商網絡,2016年縣鎮村三級公共服務體系成熟起來,商河縣也因此獲評「山東省電子商務示範縣」、
2014年,商河縣也有了自己的電商產業園,用於培育當地網絡達人。商河縣商務局局長白朝陽告訴記者,除為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讓企業拎包入住外,商河縣政府每年財政撥款300萬元扶持電商發展,「自從去年山東省商務廳啟動的『村播計劃』率先在商河試點以來,產業園走出了一批小有規模的農民網紅隊伍。」
雖然在電商網絡鋪就的前幾年,商河縣一直處於工業品下行大於農產品上行的逆差中,但電商「基因」逐漸植入當地。於是,在「電商直播元年」,一個農業大縣順勢踏上快車道,開始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跨越式轉型,在這樣的時勢下,商河正邁在了「節拍」上。
短板下的轉型「陣痛」
對於王帥而言,農產品受熱捧固然欣慰,但是其背後顯現出來的物流、倉儲、冷鏈、品牌等短板更值得他多方考慮以圖破局。
「產品質量和銷售技巧再好,如果不能保證產品『安然無恙』送到消費者手中,來之不易的名譽便會受損。」王帥說,在短板倒逼下,商河縣正在進行物流整合、品牌設計、引進龍頭企業等轉型工作,「在農產品專業化、品牌化方面,我們還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記者注意到,商河走紅後,除了千餘名青年返鄉參與「村播計劃」、變身網銷達人外,電商企業、實體企業的合作意向書也頻頻出現在王帥和白朝陽的辦公桌上。2月28日,總投資350億的62個項目在商河縣集中開工,其中除農業、製造業產業園區外,也有高精尖企業的身影。
王帥告訴記者,下一步,在穩定農產品銷路、發展電商的同時,商河縣將有針對性地引進生物醫藥類、田園綜合體類、旅遊類以及康養類企業,「商河縣擁有地熱溫泉、生態建設、現代農業、秧歌文化四張名片,藉助高速公路、高鐵以及通用機場(今年開工)等加持,交通環境日臻便捷,投資土壤逐漸肥沃。」王帥說,「為人民吸粉,向鄉村撒金」才是網紅商河的出發點和使命。(孫珂 侯寶之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