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網訊】如何創新發展廣西鮮明獨特的少數民族文化,推動文化產業扶貧?日前,正在參加廣西「兩會」的香港政協委員彭芷君建議廣西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並在香港建立少數民族文化中心,推動廣西文化產品走出去,助力精準扶貧。
廣西香港委員彭芷君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廣西保存和傳承着古老而完整的手工織綉技藝,位列「四大名錦」的壯錦、色彩斑斕的瑤錦、立體生動的侗綉等都是廣西民族民間織綉技藝的代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民族文化絢麗多彩,創造了侗綉、侗服、侗橋、侗畫、侗茶、侗食等多姿多彩的侗文化。但在多次到三江作實地考察調研工作中彭芷君發現,在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下,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面臨日漸消失的危機。
「『桂綉』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現今的年輕人多不會這項手藝,再加上當地綉娘對外面的市場需求不了解,產品單一,缺少包裝,產銷不旺,嚴重影響了綉娘的積極性。」去年提出過扶持「桂綉」產業建議的彭芷君今年依然聚焦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為此,她建議首先要大力開展民族文物的普查和搶救性徵集工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整合資源建立完善的「桂綉」數據庫,為侗文化發展注入新元素。通過大力推進採集、編類編目等資源數字化工作,把「桂綉」工藝的相關信息及生產工序系統化,讓「桂綉」產品轉變成在國際市場可賣的產品。其次,加強人才培養與引進,切實保護現有傳承人,提高生活和技術補助標準,改善生活工作條件,增強傳承人積極性。
去年,彭芷君首次與三江侗綉技術家合作,將侗族綉片設計成利士包在香港出售,一經推出就全部售空,彭芷君也將銷售收入全部捐贈給三江縣進行侗綉技藝的傳承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要保留傳承,也要走創新之路。」彭芷君稱,以侗綉、侗茶、侗畫、侗服、侗食等為重點,開發侗文化產品,大力培育優質產品,利用傳媒傳播、設點展示等形式,展開侗產品推介宣介,有助於快速形成產業,提升侗文化產品附加值。
為推動廣西少數民族文化走向國際,彭芷君還建議廣西在香港建立「香港少數民族文化中心」,以此達到工藝技術展示、學術研究交流、技術人才培訓、社會教育活動等目標。並通過安排廣西「桂綉」非遺傳承人到校講解及演展「桂綉」刺繡方法、刺繡作品展覽及推介會等方式,將展示中心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特別是將優秀民族文化向香港的中小學生推介,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
「希望通過加大宣傳和推廣力度,發揮好香港作為世界最自由和最開放的經濟體優勢,增強桂港兩地的交流,助力廣西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彭芷君透露,今年已計劃舉辦多次桂港兩地的互訪交流活動,將組織香港學生教師及家庭團共50餘人,今年4月赴廣西桂林市、三江縣等地考察學習交流。(唐琳 徐玉瑩)